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而被授予这一荣誉。这一重大发现推翻了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观念,并通过吴健雄等科学家的实验证实,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上海读小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占领上海,被迫辍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读中学。
民国三十年(1941年),再次辍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到达江西,就读赣州联合中学,中学未毕业即赴贵州参加高考。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电机系,开学后转系成为物理系学生,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21] [55]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教授。
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担任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年—1953年,被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聘任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7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7年,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继在1915年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之后,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195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53年—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
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3年—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突破性发现打破了物理学界长久以来认为宇称在所有物理过程中都应保持不变的传统观念。
科学理论贡献
除了宇称不守恒原理外,李政道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包括李模型(一种描述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飞石拓扑场论等。
教育与人才培养
李政道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他参与创办了多个奖学金项目以支持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名誉教授等职务。
学术组织与活动
李政道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多个知名学府任教,并在国际科学界积极参与各类研究计划和学术交流活动,对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奖项与荣誉
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外,李政道还获得了包括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在内的多项国际顶级科学奖项,以及教皇保罗奖、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伽利略奖等一系列荣誉。
科学普及与社会贡献
李政道在科学普及方面也有所建树,通过出版书籍、讲座等多种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并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