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宁市一所小学在教育改革与减负行动中迈出创新步伐,率先推出了作业“熔断机制”,旨在科学调控学生课后作业量,有效缓解学生课业压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此举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积极讨论,被视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尝试。
据悉,该小学的作业“熔断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量化作业时长:学校明确规定,各年级学生的每日书面作业总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体时长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定。例如,一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长不超过半小时,随着年级升高逐渐递增,但总体不超过教育部规定的上限。
设立触发阈值:一旦教师布置的当日作业预计耗时超过规定限额,该“熔断机制”立即启动。超出部分的作业将被暂时“熔断”,暂停布置或调整为其他形式的学习任务,如阅读、实践探究、亲子互动等,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与自主学习时间。
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定期收集家长、学生对作业量的反馈意见,结合教师的教学评估,对“熔断机制”的阈值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其既能有效控制作业量,又能适应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
家校联动监督:家长通过专门的家校沟通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孩子每日作业内容与预计完成时间,参与监督“熔断机制”的执行情况。家长若有疑虑或建议,可直接与教师沟通,共同维护孩子的课业负担在适度范围内。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作业“熔断机制”纳入教师专业培训与考核体系,引导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做到精练高效,避免机械重复,强调作业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真正发挥其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的作用。
该小学推行作业“熔断机制”,不仅体现了对国家“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教育本源的深刻回归。这一举措有望从根本上改变“题海战术”式的作业模式,引导师生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作业体系、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态树立了榜样。社会各界期待这一创新之举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与启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