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夏的阳光下,坐落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焦家村西侧大约800米的焦家遗址上,一群来自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学子正忙碌于考古探方之中。他们分工协作:一部分学生专心致志地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细致的测量与绘图记录;另一部分则手持手铲,小心翼翼地刮削着土壤层面,寻找历史的痕迹;还有学生在周边仔细清理多余的堆积土层。自2016年该专业师生团队首度进驻此地,启动野外考古教学实习项目以来,至今已步入第8个年头,持续为解开古代文明之谜耕耘不息。
课堂上,打好考古工作的坚实基础
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会介绍“章丘焦家遗址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这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新发现的高等级墓葬有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9处核心遗址中唯一由高校负责发掘的项目,近8年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让焦家遗址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增添了重要的新材料,也给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带来了实践的重要机遇。
系统的课堂教学是考古工作的坚实基础。“在田野发掘阶段之前,我们学习了‘田野考古’‘考古测绘’等课程。”山东大学2023级考古学专业博士生郎婧真说。
“‘田野考古’课程包括地层学和类型学等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对经典考古学报告中的遗迹图进行临摹和学习,掌握遗迹图绘制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田野发掘中有效辨别和理解遗迹现象。”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介绍。
田野中,搭建考古实践的广阔舞台
有了课堂教学的扎实基础,接下来就是“蓝天为幕,大地为台”的田野考古实践了。
“在每年发掘之前,我们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充分准备,今年,我们先在遗址及其周边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与勘探工作,较详尽地了解了焦家遗址整体布局与城址结构,并计划在更广域范围内开展环境与资源调查。”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武昊说。
在发掘实习中,教师们会传授给学生考古发掘基本技能,也会尽力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带领他们感受田野考古的魅力。
在焦家遗址考古现场,学生们沉浸其中,蹲下身子在各自负责的探方里忙碌着,用手铲在土层中刮平面,寻找和判断遗迹现象,还要对出土物进行清理、绘图和记录,通过探方日记的形式,把发掘过程记录下来。
山东大学2020级考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边荣伟经历的几次田野实习都是在焦家遗址进行的。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对古城中的夯土城墙和墓葬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揭示过程。“焦家遗址各种等级的墓葬层出不穷,尤其是大型墓葬品类丰富,极具等级指示性的高级随葬品以及体现礼制的葬俗,让我们对文明的发展过程有了直观认知。”
实验室里,用科技给考古赋能
近年来,多学科知识、先进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实践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为考古学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物学、化学、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技术,都被引入焦家遗址的发掘、研究分析、文物修复、展示传播等考古‘全链条’中。”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助理研究员陆青玉介绍。
“在焦家遗址,除了现场发掘等,我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科技考古和实验室考古工作。”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研究员陈琼说,“综合运用土壤微形态、粒度分析、植硅体研究等地学考古方法,对焦家遗址的壕沟和城墙进行研究;运用体质人类学方法分析焦家遗址先民的体型和行为模式;运用同位素方法分析焦家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和迁徙行为;在实验室通过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等仪器设备,可以识别绿松石和玉石的矿物组成等。”
完成这些工作离不开学校相关实验室的专业支持。2023年,山东大学科技考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立项建设,学校已拥有人类演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以及数字考古等近20个实验室。
在田野考古和各项研究中深耕细作,山东大学师生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在新的起点上,山东大学将深化学科融合交叉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