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脉动》以其震撼的航拍视角、尖端的摄影技术和细腻的叙事手法闻名,每集通常会通过几个主题故事,揭示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奥秘。
从城市、村庄到公路、农田,人类发展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与人类共享空间和自然资源的野生动物,也逐渐寻找到了共存的方法。在这一集中,我们将了解动物们如何适应人类带来的巨大改变,探索新的可能。有竞争、有冲突,但也有共存、有互惠、有希望。
人类建造城市,种植农田,我们的世界已经扩展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全球各地区的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野生动物必须学会调整和适应。
一些动物选择直面这些挑战。巴厘岛上的食蟹猕猴学会了通过偷走游客的贵重物品来换取自己喜欢的食物,年长的雄性食蟹猕猴更加执着,不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它们绝不会把手机还给你!
然而,对许多动物来说,保持低调才是正道。茶色蟆口鸱是深谙伪装技术的大师。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它们是猫科动物的猎物,不过它们自己也可以借助路灯找到更多猎物,所以生活还算不错。现在很多城市里的茶色蟆口鸱种群密度都已经超过了周围的乡村。
有些动物非常大胆,根本不屑于躲藏。印度犀穿行在尼泊尔索拉哈的街道上,只是为了去城镇的另一端寻找食物。在美国的太浩湖,美洲黑熊会在冬眠之前翻找城市里的垃圾箱寻找食物,这里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体重比乡下的同类重了50%。
对野生动物来说,适应环境的挑战之一就是跟上人类的变化速度。铺道蚁是纽约市最常见的一种蚂蚁,这座城市的铺道蚁数量已经达到人口的1000倍左右。它们成功的秘诀是其强大的消化系统,人类不断变化的饮食习惯似乎不会对它们构成影响,如今铺道蚁90%的食物都来自人类的餐点。仅在百老汇大道,它们一年的进食量就相当于6万个热狗。
但如果是人类惧怕或迫害的动物,生活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仅在印度一个国家,每年就有大约6万人因蛇类咬伤而死亡。但在一个印度村庄,孟加拉眼镜蛇甚至可以在居民的住房里捕猎。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这种共生状态导致了孟加拉眼镜蛇的行为转变:它们的行动速度变慢,受到惊扰时的攻击性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另一方面,当动物进入人类世界与人类争夺资源时,双方经常会发生冲突。在肯尼亚,雄性非洲象会在太阳落山之后冒险进入番茄田中攫取大量的食物,它们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动物,于是驱赶非洲象就成了当地居民一项危险的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当野生动物与人类捕捉同一种猎物时,并不一定导致双方发生竞争。在离温哥华岛海岸不远处的大海上,大翅鲸栖息的海域已经出现了过度捕捞问题。大家可能觉得大翅鲸的出现会造成鱼类数量的进一步减少,但令人吃惊的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虽然有些动物可以在人类世界中繁衍兴盛,但我们的很多行为还是给野生动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人类的命运与野生动物休戚与共。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大自然,那么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将承受灾难性的后果。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就是重新思考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妥善保护所有地球生物。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