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生活 > 西安半坡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 0
  • 0
  • 分享

西安半坡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2024-01-25 10:54:22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瑰宝。这座博物馆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该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占地面积107.4亩,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

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馆藏文物3万多件,一级品200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3000件,陶器1.4万件,其他质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标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约200多件。

1、场馆概况

--- 半坡姑娘 ---

半坡博物馆院内的庭院中有一个妙龄女子石像蹲坐在石头上。少女身穿麻裙,腕戴套环,手握尖底瓶向下注水,此场景就如同相册一般,将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原始社会早期,先民们群居而杂处,史称“原始人群”。

--- 遗址区 ---

半坡遗址的住宅区多为层层累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落。半坡人居住的房子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平地起建或半地穴式等几种形制。此外,半坡人还通过做饭的灶台通风从而发明了窗户,展现出史前人类的智慧。

--- 出土文物展厅 ---

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展厅展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 遗址保护展厅 ---

经考古发掘得知,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其中,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窖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大型壕沟。

壕沟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

遗址中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

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仓库等。这些使用过的窖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半坡人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 陶窑遗迹厅 ---

陶窑遗迹厅位于半坡遗址东部,曾经发现六座陶窑遗迹,其中只有一座保存比较完整。展厅内展示的是“3号窑”,是典型的横穴窑,由火膛、火道、火眼和窑室组成,顶部已经无存,下方结构清晰。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0.8米,内壁曾经涂抹一层很细的黄土。经过长期使用,火膛上部受热,变成青色和红色。

火膛在窑的前方,乃一条底部平整上方呈穹形的长筒状通道。火膛后部连接着三条火道,火道向上汇聚呈圆形通道,由周围的10个火眼与窑室相通。陶窑规模较小,烧造器物不多,大的1到2件,小的4到10件。

2、基本陈列

--- 追魂 ---

”追魂——不可忘却的记忆“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展由“青青河畔”“生命之诗”“田园牧歌”“心灵神韵”“隐秘玄机”五个单元构成,展示了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魅力,再现了半坡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

第一单元“青青河畔——半坡人与生态环境”。渭河是关中的母亲河,在支流两岸的台地上,生活着许多原始族群,半坡氏族即其中一支。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气候变得温暖湿润,人类告别茹毛饮血和巢居穴处的生活,开始农耕定居生活,新的篇章由此开始。

半坡人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与现代华南人一致,少数与现代华北人接近。在容貌、身高、脑容量等方面,均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因为生存条件相对恶劣,他们的寿命大都只有30—40岁左右。

半坡遗址发现很多动物骨骼,属于食草类有猪、牛、羊、斑鹿、麝、马、兔等;食肉类有狗、狐、獾貉和狸;啮齿类有竹鼠、田鼠,以及少数鱼类及鸟类的骨骼。这些骨骼都非常破碎,可能是经过人工打碎,鹿角和部分碎骨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头似乎都是为了吃骨髓而打碎。

第二单元“生命之诗——半坡人的劳动生产”。6000年前,半坡人开始在这里种植“粟”等农作物,开启了渭河平原农耕文明的历史。当时的农业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半坡人还要从事渔猎和采集等经济活动,家庭饲养业也开始出现了。

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生产工具的比重很大,包括石、骨、角、陶、蚌、牙等质地的各种生产工具6000多件。按照工具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生产工具、渔猎工具和手工业工具。

出土文物中生产工具有5000余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包括开垦和砍斫的石斧、石锛、石铲、石锄;收获作物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石磨棒等。另外,渔猎工具有石镞、骨镞、石网坠、石矛、骨鱼钩、骨鱼叉等,手工业工具有纺轮和骨针等。

第三单元“田园牧歌——半坡人的日常生活”。在远古的时代,农业出现是破天荒的大事,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要求人们在固定的土地上耕种。因此,人们必须定居下来,结束数百万年游荡不定的生活,开始修建房屋、营造村落和制作陶器等。

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半坡遗址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完整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包括钵、盆、罐、尖底瓶等。根据不同的陶质,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陶器,陶色有红、灰和褐,纹饰有素面、彩绘、绳纹、弦纹和线纹;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食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等。

第四单元“心灵神韵——半坡人的审美意识”。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用石珠、蚌壳、兽牙、鱼骨装饰自己。

半坡遗址出土的装饰品大约有1900多件。按照材料划分,有陶、石、骨牙、蚌、玉、贝壳等;按照形状划分,有环饰、璜饰、珠饰、坠饰、方形饰、片状饰和管状饰等;按照功能划分,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等。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少部分器物有用慢轮加工的痕迹,如圜底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形器等。陶器表面多装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彩陶最具特色,在细泥陶器上饰以黑色彩绘,以直线、折线和曲线等几种基本线条组成,具有一种纯朴和稚拙的情趣,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彩陶文化”时期。

在盆、钵、罐、细颈壶上,这些彩绘大多装饰于器肩、腹部和口部;直口器多绘在外壁或口缘外侧,大口器多绘于器内壁。图案主要有鱼纹、鹿纹、宽带、三角和植物纹饰等,并且将人面和鱼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

第五单元“隐秘玄机——半坡人留下的远古之谜 ”。从1953年至今,半坡遗址已经被发现六十多年了。但是,在半坡文化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不断探索。

刻画符号之谜: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发现了形式多样的刻画符号,笔画规整,均匀流畅,总计有22种。这些神秘的符号,有什么含义呢?它们是制作者或使用者的标志吗?它们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吗?

人面鱼纹之谜: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到底表达怎样的寓意呢?它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如今,有“图腾说”“祖先形象说”“权利象征说”“巫师面具说”等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形象。

尖底瓶之谜:小口、圆腹、尖底,乃半坡文化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目前,对尖底瓶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力学原理的打水器,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温食物的炊具,还有人认为是它属于宗教用品。

3、馆藏珍品

--- 人面鱼纹盆 ---

人面鱼纹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出土地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这也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彩陶图案。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

这种绘制在陶盆上的“人面鱼纹”自1955年出土以来,半个多世纪中,研究这种人面鱼纹的看法,已有20余种,但没有哪种成为不移之论。

--- 红陶人头壶 ---

红陶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距今6000余年。人头壶为泥质红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素面。器物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颈13.5厘米、底颈6.3厘米。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 陶纺轮 ---

陶纺轮出土于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纺轮为陶质,直径约6厘米,中间有一圆孔。陶纺轮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操作时,将一根杆子插入纺轮中间的圆孔,利用纺轮的旋转将纤维拧在一起,结成单股纤维,并用同样的方法结成多股纤维,达到纺线的目的。陶纺轮的发现佐证了早在6000年前,这种捻线工具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新石器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 尖底瓶 ---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造型独特、功能明确、设计制作巧妙的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半坡人常用尖底瓶作为一种水器。它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对半环状耳穿,可以系上绳子,用手提着去打水。这种瓶的造型奇特而优美,在自然界中难以见到。它不仅美观,而且使用极为方便:当它汲水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时,瓶的重心下移,恢复原位,瓶身扶正,提出水面,水不倾洒。经专家研究,这种自动汲水的现象,恰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形式。

--- 鸟鱼纹彩陶葫芦瓶 ---

鸟鱼纹彩陶葫芦瓶出土于临潼姜寨遗址,杯形口,施满黑彩,器身以黑彩绘满图案。瓶身正面和背面腹部各绘一鸟首,方向相对;虽然不见鸟的身体,但鸟尾却很粗大有力。瓶身侧面一边绘鱼纹,一边绘对角式直边三角纹。

葫芦瓶的口处被涂染为黑色,瓶身部位彩绘,上下两体相分对应,富有神秘而深沉的内涵,尤其是上半部涂染为黑色,而下半部绘彩的手法,不仅彰显了葫芦以其特有的两体相合形体为“囫囵”“混沌”的特征,还展示出了陶瓠“象天地之性”的由来。

以上便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全部介绍,关注本站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来源:知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12129.html
中国博物馆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榜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