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吃鱼被卡刺都是种常规操作:轻则自己解决,若解决不了,最终也就是上医院挂个号。但到了国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种不畏鱼刺的态度是国内专属。在一些欧美国家里,解决喉咙卡刺得全麻起步。
一根鱼刺,在国内、外造成的影响天差地别。前者大概率「镊子一夹」,而后者面临的,有可能是「荡产倾家」……因为在其他的欧美国家,取鱼刺前也大多需要进行X光拍摄来确认位置。
而这一现象归根结底,倒不是因为这方面的医疗水平低,而是在于「实际案例太少」。
在大部分欧美国家中,鱼刺相较更多的淡水鱼并不像国内一样常出现在餐桌上,刺少肉多的深海鱼更符合他们的胃口。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烹调经加工的去骨鱼。吃鱼吐刺这项技术,尽管对国人来说算是基本生存技巧,但在国外却属于“一种天赋”。
外国人需要直面鱼刺的几率少之又少,导致鱼刺卡喉算是罕见事故(比起来甚至鸡骨头卡嗓子更常见)。对于这些外科医生而言,处理鱼刺并不是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需求,也是因此,导致他们在面对小小的鱼刺时需要分外谨慎——毕竟临床经验少。
而我们之所以很少感到“卡鱼刺是个平常事”,还是因为国内医生见太多了,都太熟练了。
大多数国内的医生们都已经养成了熟练的技法——用小镊子夹鱼刺一绝。而这正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造就的“特殊能力”。在国内,拔鱼刺这种临床实践机会可能多得远超你的想象,甚至还有专门的「夜间鱼刺门诊」。
总体而言——大家之所以能岁月静好地吃鱼,还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在负重前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