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犹如一颗镶嵌在海洋文明瑰宝链上的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无尽的海洋传奇。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海一号大道西。博物馆是以“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总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要由“一馆两中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构成,设有陈列馆、水晶宫、藏品仓库等设施。馆内主要展出的文物是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贸海船“南海Ⅰ号”及在其上发现的文物。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总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馆内基本陈列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分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七大主题展区,基本陈列主要展出“南海Ⅰ号”相关文物。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筑特色鲜明,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柔美组合。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摈弃传统的梁架结构,把造船的龙骨结构和南方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相结合,风格清新独特。
整个建筑使用层数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五个拱体包容了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及办公区域,分区明晰。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即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右侧两拱为文物展示厅,主要展示“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左侧两拱为办公区域,科研、库存、设备及后勤系统均在此区。
--- 南海Ⅰ号 ---
“南海Ⅰ号”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南宋贸易商船。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省台山市与阳江市阳东区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艘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Rijinsburg”号时,在24米深的水下意外发现了这艘沉船。
“南海Ⅰ号”的发现与“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的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的成立,并称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开端的三大标志事件。
经1989年的中日联合调查和2001年香港有关方面支持下的水下考古调查,为永久性地保护“南海I号”沉船及出水文物,2002年,水下考古专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打捞”的发掘思路和创新方案,并于2007年成功实施。
2007年12月28日,“南海I号”顺利入住了位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经2009年和2011年的两次室内试发掘,并在2012年预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南海I号”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
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沉船保留有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舵承孔等船体结构,以及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等部分。
考古专家从船体结构、船型工艺等方面判断,“南海Ⅰ号”属于“福船”类型,采用木材的产地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及南亚等地区,因此判定为中国制造。而根据诸多线索判断,它的始发港为当时的贸易港口泉州港,可能曾停靠广州港等地。
“南海Ⅰ号”还使用了一种先进的升降船舵技术以及“可倒桅”技术,升降船舵由中国人发明,先传到阿拉伯,14世纪才传到欧洲,因此,“南海Ⅰ号”对于中国造船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扬帆 ---
“扬帆”是基本陈列的序厅,在展区的东侧竖立大型的风帆阵,代表着扬帆远洋的寓意,也在展览的开始便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展区的西侧,模拟古港口的实景,营造成商贸繁荣、商贾云集码头场景,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两侧船帆与码头的元素,烘托出“丝路船说——‘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这一基本陈列的主题。
--- 沉没 ---
“沉没”厅位于二号舱与三号舱的连接处,展区内设置操舵航海的多媒体体验装置,通过在过道中引进“南海Ⅰ号”沉没的迷团。
--- 探秘 ---
“探秘”厅的展线西侧为考古现场,观众可观察考古人员的现场发掘研究的工作过程,展线东侧为密集式船型展示柜:该展柜以船体结构剖面为展示依托,重点展示船只货舱陶瓷器。
--- 出水 ---
“出水”展厅展出“南海Ⅰ号”水下调查和整体打捞的历史资料,还设置立体演播厅的直观演示。
--- 价值 ---
“价值”展厅利用展柜和展区顶部空间,使得空间内部的细节相互呼应,共同表现船只形态,船只模型放置在形态各异的船型展台上,凸显无处不在的船帆主题。
展厅内以模型和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船型的结构示意,观众得以清楚直观了解中国古代船只结构以及造船技术。此外,展区内以缆绳进行装饰,起到点缀空间的效果 。
--- 遗珍 ---
“遗珍”展厅模拟船只整体剖面,还原“南海Ⅰ号”远航过程中的船员生活,细致展现船舱内部衣食起居、货物放置等细节,将“南海Ⅰ号”为缩影的中国繁荣对外海洋贸易故事娓娓道来。
--- 成果 ---
“成果”展厅在考古发掘平台上营造了航海星空的场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效果还原出“南海Ⅰ号”的历史,还可透过天窗俯看考古学家保护发掘“南海Ⅰ号”的全过程。
--- “南海Ⅰ号” ---
“南海Ⅰ号”为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阳江海域的宋代沉船,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南海Ⅰ号”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
--- 木爪石碇 ---
“南海Ⅰ号”的木爪石碇。宋元时期,木质帆船在停泊时,多用这种石碇固定船体。因“南海Ⅰ号”沉入海底时间过长,木质构件已腐,目前仅剩下花岗岩质、长3.1米、重420公斤的碇石。为目前发现的形体、重量最大的宋代碇石。
--- 金腰带 ---
金腰带1987年试发掘出水。腰带全长1.72米。虽沉伦沧海近千年,仍金光闪耀。腰带工艺精良,带体呈麻花状,带扣装饰细腻浮点状纹饰,极具异域风情。由于这种腰带形制不见于中国国内,专家推测为中东地区器物样式。
--- 金虬龙环 ---
虬龙,盘曲的龙,古代传说中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该环两头饰虬龙头,可见龙眼、龙须、龙角一对,两龙头对接处留出空隙,圆环截面有圆柱状凸出物,龙身由三条阴刻线分成五段,五段有两条平行阴刻线连接。龙身饰珍珠地纹,平行线两侧为山形和水形纹饰。
--- 金戒指 ---
“南海Ⅰ号”上出水的数枚金戒指,其中1枚有椭圆形的大宝石镶空,估计可镶得下一颗“鸽子蛋”。另一枚造型很特别,有8个洞均匀地分布在戒指上,其中1个洞上还能看到里面镶着的珍珠,其他洞原本镶的也是宝石,看得出,戒指的主人一定很富有。这两枚戒指都很粗,但第3枚戒指明显比较小,而且很细,就和现在女性戴的戒指差不多大。“这不代表船上就有女性,可能是戴在小指头上的,也可能是带回去给家里的女眷和小孩的。
--- 青白釉刻划花卉纹葵口碗 ---
青白釉刻划花卉纹葵口碗,属花瓣形,浅腹,圈足。施青白釉,釉色莹润。内壁有五道花瓣纹为饰。造型精致,为义窑的代表之作。
--- 青白釉三联杯印花子母盒 ---
青白釉三联杯印花子母盒口径14厘米、底径6.5厘米、通高7厘米青白釉盒,子母口,圆弧顶盖,平底略内凹。盖顶印花作折枝花卉图样,盖缘印一周菊瓣纹,两组纹饰间印一圈串珠纹。盒下部印一周仰莲瓣纹。大盒之内塑贴三朵莲蓬,并粘附三个小杯,小杯上可以分别放置粉、黛和朱砂。这种瓷盒是当时专供妇女化妆时使用的日常器皿。
--- 绿釉印花卉纹折沿菱口碟 ---
磁灶窑绿釉印花卉纹折沿菱口碟,六瓣葵口,口沿平折,印有缠枝葡萄纹,内腹壁有十二道出筋,内底平坦,印有折枝葡萄纹。器身内外满施绿釉。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