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清华大学建校113周年庆典前夕,4月26日,清华大学隆重成立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标志着学校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加速学科交叉合作上迈出重要一步。该院由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兼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七院荣誉的高华健博士领航,出任院长一职。
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揭牌。图/清华大学
推动力学与工程学科深度融合
成立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路明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成立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是要充分发挥力学作为基础科学的支撑和牵引作用,为工程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的世界顶级专家高华健院士的带领下,研究院一定能够取得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原创成果,推动学校力学和工程学科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李路明表示,希望研究院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加强力学与工程科学的深度融合和范式创新;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育机制,加大力度延揽世界顶尖学者和青年才俊,提高工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建设国际力学与工程研究高地和交流中心。
高华健介绍了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的理念构想、发展规划和前景目标。他表示,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推动力学与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疗等工程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建立更加主动的研究范式。研究院将积极探索力学前沿、丰富力学理论体系,引进、培育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源头性、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国际力学交流中心。
清华大学在力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1958年学校成立工程力学数学系,1969年改名为工程力学系。2004年,在工程力学系基础上成立航天航空学院。2009年,创建钱学森力学班,打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自1980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近10年来,在微纳米力学、软材料与生物力学、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清华力学学科历来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机械、精仪、化工等工科院系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表示,未来,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将以实现前沿领域突破、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发挥国际影响力、传承优秀教育理念为使命和愿景,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全工程学科优势,围绕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发展领域,如材料力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力学与高端制造等开展深入研究,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
“一直期盼回到祖国工作”,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大学
“早就有回国的打算”,高华健说道:“我来过很多次清华,这次觉得真是不一样了,说不出来的激动,要踏入一个新的阶段了。”今年1月13日,清华大学公布,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高华健被清华大学聘为讲席教授,全职加盟清华。
据悉,高华健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高华健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德国马普所所长、美国布朗大学讲席教授等职位。
据了解,高华健曾获国际固体力学最高荣誉希尔奖、国际应用力学最高奖铁木辛柯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奖章等国际顶级荣誉奖项,是迄今为止国际力学领域唯一同时获得以上三大荣誉的科学家。
高华健的研究横跨力学、材料、机械、仿生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材料、结构和生物系统的宏微观形变和破坏行为,代表性工作包括:创立了基于微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从微观机理到宏观唯象的多尺度研究引领了近20年来力学的发展范式;揭示了多种新型微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和断裂机理,为后续材料和力学科学家解决金属材料强韧互斥的难题指明了可行方向;建立了纳米生物结构的力学理论体系,揭示了生物结构材料中力学性能优异的根本原因。
据清华大学,除了斐然的学术成就,人才培养方面,高华健培养了博士生35人,指导了博士后37人。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20余人回国后成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他就担任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中心共同主任,多年来与清华大学在学术研究领域有较多合作。“我与清华的合作由来已久,事业发展也得益于清华师生的一路支持,我一直有一种期盼,那就是有一天回到祖国、来到清华工作,与大家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高华健说。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