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千户苗寨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西江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这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共有一千多户苗族人家,故得名“千户苗寨”。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清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清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民国三年(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
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
地理位置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
地形地貌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气候类型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一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一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博物馆
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内,由具有典型苗族建筑风格的六栋单体两楼建筑群组合而成,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馆内共设展厅11个,分别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多媒体多功能厅。馆内珍藏有1220余件苗族文物和350余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书籍,从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族医药、建筑、巫文化宗教信仰展现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是研究和了解苗族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整个苗寨建筑依山而建,择险而居,点、线、面的空间布局很好地在西江苗寨中呈现出来,使整个苗寨富有节奏感。房子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的风俗礼仪体现出人文和建筑实体的结合。
观景台
西江千户苗寨观景台,可以看对面上千户苗家做饭时,升腾起的袅袅炊烟。千户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峦叠嶂,鳞次栉比。
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千户灯夜景
黄昏时分,西江千户苗寨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灯的海洋,西江千户苗寨呈现牛头的形状。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开通观光车。
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