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糖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吃过吧,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注意到,我们所吃的大部分薄荷糖的中间都有一个洞,想要知道这个设计的原理要追溯1939年宝路Polo薄荷糖诞生的时候了。
1939年,宝路Polo薄荷糖诞生,他们当时的宣传口号是“The mint with the hole”,意思是“有个圈的薄荷糖”。
但是第一个这么做的薄荷糖厂并不是它们,而是一个叫做Life Savers(救生员)的薄荷糖品牌。
1912年,由于当时的巧克力类糖果在夏季容易融化,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克拉伦斯,想到可以将硬糖与薄荷结合,这样不仅耐热,而且能为人们在夏季带来清凉的口感,他为这种新型糖果起名“Life Savers(救生员)”。
它叫“救生员”,不是救生圈,所以最早的救生员薄荷糖中间没有洞。中间没有洞的薄荷糖常常卡住小孩的喉咙眼,因此发生了很多“薄荷糖惨案”。
尤其是小孩子,食道和呼吸道还比较窄,咀嚼和吞咽的功能还不完善,吃得太急,或者追跑打闹,很容易呛住,堵塞气管,导致窒息。有不少孩子吃了这种薄荷糖后,因为咀嚼不当窒息而死。进取心极强的“救生员”糖厂立即改进,在薄荷糖中间掏了个洞。
如果糖果上有洞,即便不小心呛进气管了,还可以透过这个小洞呼吸,争取急救的时间。
后来,人们还发现,环形的设计可以增加物体的表面积,舌头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糖和薄荷粉,吃起来更甜更有薄荷味。
可能听起来有些难懂,详细点说就是:
人们吃糖之所以能感到甜味,是因为糖果的甜味分子在不断的溶解。溶解的速度与表面积成正比。对于圆形的实心糖果来说,糖果半径基本以恒定的速率下降,这意味着吃到一半时的甜度会降到刚开始的1/4(圆形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而如果是环形,内部半径增加外部半径减小,所以内表面面积增加,外表面面积减少,使得糖果表面积变化的速度远远低于圆形实心。
再简单点说就是,有洞的薄荷糖溶解起来更快,吃起来比实心薄荷糖更甜。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