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地区都在积极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态篇章。在国际舞台上,北京那些充满意义的绿色低碳故事亮相备受瞩目的气候大会,展示着首都在低碳之路上的积极探索;而在国内,四川林业更是传来好消息,综合产值已然达到1万亿元。
北京绿色低碳故事亮相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大会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其中,“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边会顺利举办,边会分享了北京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等方面的措施与成效,展示优秀典型案例,讲好超大型城市落实“双碳”战略、绿色低碳发展的北京故事。十年来,北京市碳排放“双控”成效明显,万元GDP碳排放量累计下降近50%。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取得历史性突破。
1、北京市人社局制定36项119条改革具体举措
近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印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改革任务清单》,紧密对标对表中央、市委改革决策部署,分业务板块高标准谋划人社领域重大改革任务,形成36项、119条改革具体举措,做到“党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人社见行动”。
2、2024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举办,多项全国领先氢能产业成果在京发布
11月24日,2024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来自氢能生产、储运、工业应用和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高层的代表齐聚,分享氢能场景化应用以及开展氢衍生品贸易的经验。全球首张符合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Ⅲ)的绿氨认证证书、中国首个跨兆瓦级氨煤智能混燃共性技术试验平台等多项全国领先成果发布。
3、南水北调大兴支线全线充水,北京接收“南水”将有双通道保障
据市水务局消息,近日,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兴支线机场连接线顺利完成充水工作,大兴支线实现全线充水,标志着大兴支线已基本具备输水条件,北京接收“南水”即将有双通道保障。未来通过大兴支线,北京还可将部分“南水”输送到河北,京冀将实现双向输水、水源互济,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北京大风和寒潮蓝色预警中!风寒效应显著,注意保暖
据@气象北京,今天白天多云间阴,山区零星小雪,北风二级转四级(阵风七级左右),最高气温4℃。大风和寒潮蓝色预警中,预计从今天至12月3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5~0℃。今天至27日北风较大,气温明显下降,风寒效应显著,注意防寒保暖。
5、全市1.3万人次“闻雪而动”
11月24日以来,本市出现一轮雨雪过程。据市扫雪铲冰指挥部办公室(市城市管理委)消息,截至11月25日8时,全市专业作业单位出动作业车辆1338辆、除雪设备612套,作业人员1.3万人次,及时清除路面积雪、积水和落叶。
大桥主墩封顶!成达万高铁迎重要进展
从成达万高铁公司获悉,11月25日11时许,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经天泵泵送入模,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成达万高铁)南充嘉陵江特大桥8号主墩顺利封顶,标志着成达万高铁嘉陵江特大桥两个主墩索塔均施工完成,为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成达万高铁建成后,将形成成都直达中原和京津冀地区的便捷客运通道,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新闻网)
明年底前 成渝将完成20项跨省公共服务政策合作举措
11月25日,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成都双核联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从加快公共服务政策标准衔接统一、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公共服务优质资源联通共享3方面提出了20项合作举措,涵盖就业、医保、文旅、税务、信用等公共服务领域,涉及两市38个部门(单位),明确到2025年底前要全面完成《行动方案》提出的合作目标。(锦观新闻)
四川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交叉督导行动
进入秋冬季后,受地形、气象、污染物扩散条件转差等不利因素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趋于严峻。11月21日,生态环境厅启动为期10天的冬季大气攻坚“保卫战”交叉督导,全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升群众蓝天幸福感。此次督导,由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牵头,抽调各地执法骨干力量,组成10个督导组,分赴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广安、达州10个城市开展交叉督导,重点围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面源等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和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督导。(王洋)
到2030年 四川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
从25日召开的全省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目前,全省林粮经营面积达8100万亩,林粮产量1450万吨,产值1700亿元。今年四川将围绕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高水平打造“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力争到2030年“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碳储量达到10亿吨。(四川观察)
成都,全国超大城市第二!这项通勤数据出炉
800米,是人步行10—15分钟的距离,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越多,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轨道交通出行。根据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成都的“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在超大城市中占比34%,位居全国第二,单程平均通勤距离9.7公里,平均通勤时耗38分钟,有近一半市民实现5公里以内通勤。(蓉城政事)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