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是由央视精心炮制的影视力作,以“平凡中砥砺非凡,英雄源自民间”为故事灵魂,深度探寻并生动重构了各类时代精神偶像的生活史诗。该作品巧妙运用影视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深情诠释他们那些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卓越历程以及坚如磐石的精神底蕴,旨在触碰每一位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地带,唤醒人们对崇高价值的深深敬畏与不懈追求。
潘建伟为我国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作出卓越贡献,并在1997年大力培养年轻人学习,在2016年荣获感动中国人物,下面给大家带来潘建伟的事迹。
人物事迹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人物成就
1、科研成就
潘建伟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实现三、四、五、六、八光子纠缠;首次实验验证GHZ定理;提出利用现有技术可实现的量子纠缠纯化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实现突破大气等效厚度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密钥分发;先后实现绝对安全距离超过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提出基于冷原子量子存储的高效量子中继器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利用冷原子系综实现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利用多光子纠缠实现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经典极限的高精度测量;实现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
2022年8月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距离12.5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可满足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时间传递要求。
2023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2、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在《Nature》《Science》《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邀请先后撰写关于多光子纠缠实验和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综述论文。
根据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潘建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3、教学建设
1997年起,潘建伟每年假期回到科大讲学,为中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带动研究人员进入该领域。他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送出国门,到德国、英国、美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学习锻炼;他在繁忙工作中参加了很多科普活动,还创办了以科普为目的的墨子沙龙。
4、科技投入
潘建伟认为,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要最大限度把归国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就要对他们有耐心和信心,给予他们取得成果的时间;要做的是优化整合资源,使效益最大化,同时鼓励科学家努力打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良性通道。
5、学生培养
截至2019年10月,潘建伟团队已经累计培养了140多名博士;此外,他指导的博士生金贤敏所撰写的论文《远程量子通信的实验研究》,获“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感动中国颁奖辞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