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这部纪实杰作凭借其深邃而雄浑的艺术手法,精雕细琢出一幅幅平凡英雄的生活长篇叙事,使每一位观众在品味的过程中都能汲取到来自生活的那份顽强精神力量,并在深受感召之时,于人生旅途上寻找到自己的前行坐标。
樊锦诗为我国文物的科研与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60年如一日,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下面就给大家带来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事迹介绍。
人物事迹
1938年7月,樊锦诗出生于北平,成长于上海。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
1962年,经学校安排,樊锦诗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毕业时,研究所向学校要人,樊锦诗成为学校分给研究所的两名同学之一。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6年,与丈夫彭金章结婚。
1977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198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任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
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1995年,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1998年,任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樊锦诗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人们面前。
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1月,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2019年8月,获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该奖金总额为2000万港币,其中一半捐给北京大学,一半捐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2019年,受北京大学邀请写下亲笔书信,为新生表达祝福,讲述她的“北大情缘”,并与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9月受聘为北京大学青年立德树人工作导师。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2019年12月,受甘肃省委委托,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看望樊锦诗,宣读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通知,颁发《甘肃省干部医疗保健证》,并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省委的关心关爱。
2020年11月3日,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20年12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挂牌成立,樊锦诗受聘为名誉院长。
2023年5月,利用“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向母校北京大学捐款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2023年7月,利用“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敦煌研究院举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2023年11月,受邀担任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启航大使。
人物荣誉
感动中国颁奖辞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