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到现代,历史长河涌现众多精英,他们似繁星闪烁,经历非凡,精神高尚,乃人类文明珍宝,值得我们传承铭记,每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都应在我们心中铸就永恒的丰碑。
樊峪榕,曾用名樊玉容,诞生于1941年岁月,现正值82岁高龄。他曾亲身经历并英勇奋战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后来的“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战”之中,因其卓越贡献和不凡勇气,两度荣获国家授予的“一等功勋”,并被表彰为“五好战士”的典范,是当代人民心中的战斗英雄人物。同时,樊峪榕也是传承红色精神、传播革命故事的重要宣讲团成员。
他的生活背后,离不开妻子胡国翠的支持与奉献。胡国翠以其勤俭持家的美德,在樊峪榕身边默默相伴数十年,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夫妻二人共育有一女二子,家庭和睦温馨,亲情深厚;他们不仅教育子女成才,还以身作则,树立了邻里间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印度政府视中国军队的忍让为软弱可欺,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军队大肆蚕食中国领土,至9月份,仅在西段中国境内就设立了43个侵略据点。1962年9月20日,命令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印度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兵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面对印度军队的猖狂侵略行径,中国政府、中央军委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九日晩,樊峪榕所在的部队五十二师一五五团借助森林的掩护已人不知鬼不觉,静悄悄地潜伏在克节朗河畔,印军碉堡中的灯光隐隐可见,印军在据点中讲话声阵阵可闻。我们一支部队在印军鼻子下卧了一通宵,印军却未嗅到味道,可见部队肃静到了鸦雀无声的地步,唯有潺潺的流水声在夜空荡漾。十月二十号早晨,轰!一声发射筒的爆炸声带动万炮齐鸣,参天的大树被炮弹半腰切断,哗哗哗地倒将下来,炮声,枪声,喊杀声震动着山林,他和战友们一起向侵略者扑去,敌人的机枪,步枪从明碉暗堡中构成火力交叉向我们扫射过来,在敌人密集火力下,他的战友一个一个又一个倒了下去,部队的冲锋受阻了。
这时他发现,我们的爆破组一个又一个爆破都未成功,原因是没有选择好前进的道路,没有避开敌人的密集火力。忽然排长杨友成大声命令:“樊峪榕,上去把它给老子炸掉!”他大声回答:“是!”
于是他再次仔细观察,约二丈高的悬崖下两个地堡的射孔中吐出条条火舌,机枪哒哒哒——地吼叫着。子弹在他卧倒的周围噗噗着地,他想从这个方向上去绝对不行了,前边的地形开阔,不易隐蔽,上去爆破未成功,倒下去一个又一个的战友就是血的教训。
于是他朝右几个翻滚,利用一条很矮的土坎,要从右边绕到敌人的后边去打他的屁股,当他爬到岩下时,和敌人的地堡同处在一条直线上,相距不到十米了。已无地形地物可利用,他就会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他只好立起身体,背紧靠岩壁利用岩壁凹凸不平的地方来掩护自己,向地堡接近,这时敌人发现了他。一阵密集的弹雨向他射来,打得岩石飞溅。
他取下手榴弹正想向敌人扔去,忽然敌人的机枪骤停,接着传出咔咔咔机枪换弹夹的声响,啊——!这是多好的机会呀!他猛地向敌人的地堡扑去,迅速爬到两个射击口之间的死角上,把手榴弹从射击孔扔了进去,谁知印度兵拾起手榴弹从地堡门扔了出来,手榴弹从他身边滚下山坡,在离他十多米的地方爆炸了。
他怒火冲天大声吼叫:“龟儿子——!老子叫你扔!”他拉掉爆破筒的导火线在手中停留三秒塞进了地堡,只听轰的一声,里边的印度兵就回新德里去见他们的夫人了。
他正想朝第二个地堡靠近,忽听排长吼叫:“樊峪榕小心!”他一回头,见一大块头印军手举大刀已朝他后脑劈来,他已来不及举枪招架,急忙朝侧边一闪,躲过敌人刀锋,接着右脚一伸给印军下一个绊,来势凶猛的印军由于从上往下扑,收不住脚加之他使绊,摔了一个狗啃屎。樊峪榕狠狠一枪托,只打得印度兵脑浆四溅。
这时,悬崖右下方地堡内的敌人还在向前进的部队射击,由于敌人的地堡射击孔都在前、左、右三个方向,屁股后边没有射击孔,他在敌人的屁股后边,就避开了敌人的密集火力。
这时,他的手榴弹和爆破筒已经用完了,他便又爬回牺牲的战友身旁,抱起他们身边的炸药包。身负重伤的石国彬对他说:“小心点,敌人的火力很猛,我负伤了,你看看伤口有多大?”
他掀开石国彬的衣服,看到他背上有拳头大的洞,鲜血直流。为了不让他紧张,他告诉战友:“没啥,一个小洞,你等下,担架队马上上来了,我还要去炸地堡。”
离开受伤的战友,他向敌人的地堡接近,接近地堡时,炸药包放在什么位置令人犯难了。地堡的前边、左边、右边都无法靠近,理想的还是后边。敌人的地堡位置是他面前二米多高的岩下,于是他从岩上跳了下去,落在敌人的地堡顶上。一看,印军的堡顶是用树干、树枝、泥土混合盖成,不十分牢固。这时印军发现地堡顶上有人,枪口朝天射击,子弹从他脚边飞上天空。如果被打中,子弹就会从肛门打进去,从头顶飞出来。
敌人为什么没打中呢?老天保佑,原来他无意识地站在堡顶的一块石板中央,敌人的子弹穿透泥土却未能穿透石板,他无意识地逃过一死。
他把炸药包放在地堡顶上,拉掉导火绳,跳下地堡顺着斜坡滚下去,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树干、树枝、石块、泥土和尸体一起飞上高空,又“刷刷刷”地落下来,刚才还十分猖狂的地堡已被夷为平地。
拦路虎打掉了,他和副班长肖廷金、战士李光文组成一个战斗组,在向敌人的纵深穿插中,见一个地堡偃旗息鼓没有动静。在李光文的掩护下,他和副班长肖廷金冲进地堡。
只见五个印军双手抱头,并排坐在通铺上,把枪放在身旁。他们用战前学的几句英语,让印军“举起手来,缴枪不杀。解放军宽待俘虏,跟我走。”
不知道是他们的英语不标准,敌人听不懂,还是他们耍什么花招。
印军既不反抗,也不听他们指挥。副班长对他说:“樊峪榕,上去把印军的枪缴了!”他不服气地说:“坏主意,他们有五个人,我只有一个,靠近后他们抱住我,你怎么办?”副班长说:“那怎么办?”他说:“上去缴枪他们可能会抱住我们,我们转身他们就会从我们背后开枪。我们也不能僵持在这里,还要向纵深推进。”语言不通,对峙使印军恐慌,一个印军企图去抓枪,他和副班长肖廷金同时开枪,五秒钟内五个印军就被击毙了。
他们从地堡出来沿山坡爬行,前行约 200 米,忽然哒哒哒一排子弹向他们打了过来,他们趴下观察,发现子弹是从几棵大树背后一个隐蔽的地堡射出来的,于是他们三人互相掩护,交替前进。
很快接近地堡,他们靠在地堡门左边,副班长靠在门的右边,副班长用枪去挑门帘,地堡内的敌人嘟嘟嘟一梭子打了出来,好在副班长一边挑帘一边闪开,所以印军并未打中他。
樊峪榕掏出手榴弹,拉掉导火线,在手中停三秒投入地堡,轰的一声爆炸后硝烟弥漫,他趁烟雾冲进地堡,只见炸死了两个印军,还有一个撅着屁股往床下钻,他逮着敌人的脚往外拖,刚拖出床底,那个印军一翻身扬起手想向他开枪,他一脚把敌人的手枪踢掉了,不解恨又狠狠踢了两脚,敌人终于乖乖地举起双手,押他出地堡时樊峪榕顺手拾起地下的手枪悄悄地塞进裤兜。
把这个印军送到团部,经翻译后才知他是四师七旅的中校通讯团长泰瓦利。
战后樊峪榕由于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炸毁多个敌火力点并活捉敌中校团长,被西藏军区党委授予“一等功臣”。
五个人从左至右,分别是赖特·辛格中校、巴里温·阿里瓦利亚中校、约翰·达尔维准将、M·S·里克中校、K·K·泰瓦利中校。
这场战争虽然过去了近六十载,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保卫祖国边疆而流血牺牲的英雄。要学习他们胸怀感恩、矢志报国的赤子之心,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豪情满怀、激情不减的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向国家和党证明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