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配,男,1972年2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淮河社区中心居民、蚌埠市阳光爱心协会发起人。
首践诺:减免学费 帮助122名孩子圆了求学梦
1991年,一场大水改变了农家孩子沈智配的人生,19岁的沈智配被迫辍学,到上海打工。包地种菜、开办粮油店的沈智配发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就读,只能无奈辍学。曾经被迫辍学的经历告诉他,应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能让这些孩子和他一样失去上学的机会。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圆孩子们求学梦,他自掏腰包,于1999年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并承诺:“无论有钱没钱,孩子上学一个不能少。”
由于资金有限,学校就设在租赁的厂房里。即使如此,聘老师、买课桌椅等后续费用也让沈智配有点捉襟见肘。而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为了实现当初的承诺,沈智配扛住资金紧缺的压力第一学年就免除40多名农民工子女的学费达3万多元。从学前班到初二,最多时,学校有700多人。办学校不仅收不到学费,还要自己拿钱贴补办学费用,但即使这样,他从未想过放弃。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正常运转,2004年,沈智配只身来到天津,赚取更多办学经费。直到2008年,近10年的办学时间,他帮助122名孩子圆了求学梦,累计免除学费10余万元。
沈智配像父亲一样,用爱守护着学校里的孩子,陪伴着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里度过了温暖有爱的时光。也正是这次创办学校的经历,开启了他坚守24年的公益之旅。
再践诺:反哺家乡 带动400多个家庭增收致富
2012年,沈智配放下在外打拼的一切回到家乡蚌埠,因为他要践行埋藏心底的另一个承诺:“乡亲们以前帮过我家,以后我也得帮乡亲们。”于是,回报家乡又成了他的新事业。
原来,1991年的那场大水导致沈智配家中窑厂坍塌,让这个原本富裕的家庭,突然背负上30余万元外债。由于得到了很多乡亲们的暖心帮助,沈智配一家才得以慢慢走出困境。为此,沈智配在心里许下了这句承诺。回乡后,沈智配在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家乡父老乡亲。
当沈智配回到老家时,看到通往村里的主路布满大坑,车辆基本无法行驶,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影响到乡亲们的出行时,他自掏腰包为乡亲们修了一条1.5公里水泥路;当看到家乡学校的孩子们喜欢看各类图书,而学校里书籍资源相对匮乏时,便捐款捐物,帮助家乡学校更新设施、新建图书室,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购置了国内外名著、红色经典书籍等儿童及青少年读物等。当看到很多乡亲因为家庭等问题未能外出务工,家庭存在经济困难时,他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为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帮助400多个家庭增收致富。
三践诺:回馈社会 真情帮扶730余名困难群体
奋斗路上,沈智配曾获得过他人无私帮助,他就把“诚实守信、践行诺言,热心公益、济困扶危”当作人生信条,并决定用一生兑现自己的第三个承诺:“奋斗路上别人帮我,事业有成我做公益帮别人”。
2012年,作为蚌埠市阳光爱心协会的发起人,沈智配把热心公益的伙伴们聚集起来,开展助学、助困、助老等公益活动。一次公益活动中,沈智配发现培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缺少父母关爱时,回去后他便召集公益伙伴商量,能否为培智学校的孩子们送去一些温暖。在沈智配牵头推动下,善款物资很快便募集到位,他便组织人员带着书包、文具、食品、玩具等来到培智学校,开展了爱心捐赠活动。沈智配看着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和孩子们一起温情互动,在孩子们那天真可爱的笑容中,心被融化了。
24年来,沈智配的凡人善举很多很多:每逢佳节,沈智配都会登门看望孤寡老人,送去牛奶、面包等;新学期伊始,他为在校困难的学生送去衣服、文具等;汶川、玉树发生地震后,他积极捐款捐物,让异乡百姓感受来自蚌埠的关爱;新冠病毒感染期间,他积极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捐赠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截至目前,他的善行义举温暖了83名困难群众、300名孤寡老人、350余名困境学子。
他用行动书写善意,用真情传递感动。24年来,沈智配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公益人的“真诚”和“忠诚”,以身作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
2023年6月,荣登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