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人物 > 1982年菲尔兹奖得主,“数学皇帝”丘成桐

1982年菲尔兹奖得主,“数学皇帝”丘成桐

菲尔兹奖 2024-01-19 16:30:06 脏东西滚远点儿

丘成桐(Shing-Tung Yau)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数学家,他在几何分析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并因这些杰出贡献于1982年荣获菲尔兹奖。丘成桐是首位获得这一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荣誉的华人。他的主要成就包括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在微分几何、复几何、代数几何以及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刻影响。

人物简介

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年4月出生于广东汕头,祖籍梅州蕉岭,美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丘成桐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本科三年获得学士学位;1969年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助理教授;1974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1979年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82年获得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1984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1987年加入哈佛大学,历任数学系教授、Higgins数学讲座教授、William Casper Graustein数学讲座教授;1994年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9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200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2008年—2012年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200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2010年获得沃尔夫数学奖;2013年担任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2014年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2020年担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2021年担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2022年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2023年获得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丘成桐的研究范畴包括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和广义相对论。

人物经历

1949年4月4日,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家人移居香港。

1960年,考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

196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主修数学,并以三年时间完成四年大学课程。

1968年,在全英联邦大学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获香港中文大学Stephen Salaff教授推荐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师从陈省身教授。在伯克利读书的第二年,陈省身教授就认为他的论文已足够成为博士论文。

197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之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1972年,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助理教授。

1974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数学系,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

1978年,受邀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

1979年,返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

1982年,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数学家;同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3年8月,受邀到波兰华沙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并接受菲尔兹奖。

1984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1987年,加入哈佛大学数学系,先后担任教授、Higgins数学讲座教授、William Casper Graustein数学讲座教授。

1990年,加入美国国籍。

1993年,返回母校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数学讲座教授,定期回港教学及指导研究生,并与杨振宁教授共同领导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克拉福德奖(The Crafoord Prize);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7年,获美国总统克林顿颁发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0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2008年—2012年,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

200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

2010年,获以色列总统佩雷斯颁授沃尔夫数学奖。

2013年,担任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兼任数学系和物理系教授的第一人。

2014年,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科学与应用中心首任主任。

2018年,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奖(Marcel Grossman Award),这是该物理大奖首次颁给华人数学家。

2020年,担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

2021年4月,担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

2022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同年4月,受聘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2023年,获得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2024年1月,担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首任理事长。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卡拉比-丘流形动态图丘成桐长期从事数学和物理研究,他致力于解决广义相对论和弦理论所引起的数学问题。他在微分几何中系统地发展了偏微分方程的方法。凭借这些方法,他解决了卡拉比猜想,并因此于1982年获得菲尔兹奖。他亦以此解决了埃尔米特(或称“厄米”)杨-米尔斯联络的存在性(与乌伦贝克合作),以及透过极小曲面理论解决正质量猜想(与舍恩合作)。他引入几何方法解决广义相对论中的重要问题,譬如舍恩-丘的黑洞存在定理和广义相对论中拟局部质量的内在定义。

丘成桐对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研究导致了卡拉比猜想的解决,并引进了卡拉比-丘流形的概念,它们是弦理论和复几何的基石。而施特罗明格-丘-扎斯洛构造则对镜对称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丘成桐(与李伟光)在热核估计和微分哈纳克不等式方面的研究改变了流形上的几何方程的分析方法。它还影响了最优运输的发展和汉密尔顿关于里奇流的工作。

丘成桐在工程学的各个分支也有很重要的贡献,这些学科包括控制论、图论(应用到社会科学)、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三维图像处理等。

学术论著

丘成桐教授(3张)据MathSciNet数据库统计信息显示,1970年—2019年,丘成桐共发表论文528篇,引用量13982次,论文涉及30多个领域方向。其中11篇论文发表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8篇论文发表在《Annals of Mathematics》。

2013年—2019年,丘成桐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204篇,Google Scholar引用量17868次。其中2013年和2016年各有1篇论文发表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

2015年,丘成桐与陈伯宁、王慕道共同发表文章“Conserved quantities in general relativity: from the quasi-local level to spatial infinity”,被认为是数学物理方向取得的重大进步。

2017年,丘成桐与Benjamin Allen、Gabor Lippner、Martin Nowak等学者在《Nature》上发表题为“Evolutionary Dynamics on Any Population Structure”的动态演化经典论文,首次提出运用计算随机游走合并次数的演算法来预测不同群体结构合作的可能性。

平台建设

自1993年以来,丘成桐先后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1994年)、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1996年)、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2002年)、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2009年)和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2017年)等多个学术机构,不取分文报酬担任主任。

丘成桐还建议台湾科学委员会建立理论科学中心,并曾担任其顾问委员会主任。

合作交流

1978年,中美建交后,中国数学家代表团在谷超豪率领下访问伯克利,丘成桐和他的导师陈省身一起接待了来自祖国的同行。

1979年,丘成桐受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先生之邀第一次访华,之后多次到中国科学院进行高质量的讲学和学术交流。

为了促进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丘成桐和陈省身教授向中央进言,希望中国申办国际数学家大会。经过多方努力,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2年在北京举行。

为了增进华人数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丘成桐发起组织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每三年一届。每次大会的焦点是颁发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

2018年12月22日-23日,卡拉比-丘理论发展四十年国际会议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举行,会议由丘成桐发起,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办、蕉岭县人民政府协办。

2020年11月28日,卡拉比-丘(梅州蕉岭)数学大会在蕉岭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上举行了丘成桐院士藏品捐赠,首届丘镇英、若琳奖学金颁发仪式。

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9614.html
文章标签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暂无评论内容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