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纪录片《世界历史》剧情介绍第58集,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 0
  • 0
  • 分享

纪录片《世界历史》剧情介绍第58集,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世界历史(纪录片) 2024-03-06 16:22:31 脏东西滚远点儿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最早的印度河文明消失后,雅利安人建立的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基本上实现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但统一为时短暂,大多数时期印度处于分裂状态。印度教实行种姓制,把人们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四种姓之外是贱民。种姓制这种罩着宗教神圣光轮的社会等级制度,严重妨碍了次大陆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统一。

十一世纪起,正是利用印度的分裂,中亚的突厥人大举入侵,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开始了穆斯林王朝统治印度的时期。德里苏丹国实行宗教压迫政策,许多被征服的印度教王公一有机会就起而反叛,因而全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种状况直到1526年莫卧儿帝国建立后才有所改变。

莫卧儿帝国是来自中亚的察哈台突厥人建立的,到阿克巴大帝时实行轻徭薄赋和开明的宗教政策缓解了矛盾,结果使莫卧儿帝国成了印度历史上统一程度最高、实力最强的帝国。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来印度是在德里苏丹国后期和莫卧儿帝国前期。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经好望角来到印度西南海岸的港口卡利库特。葡萄牙人利用德里苏丹国版图萎缩和南印度的分裂在西海岸建立了基地,控制了印度至欧洲的贸易通道。

十六世纪后,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也都急切地要来印度攫取利益。与葡萄牙人不同,他们都组成了商业公司,从国王或议会那里获得各种特权,包括贸易垄断、建立军队、宣战媾和、占据领土、建立殖民政权等。这些商业垄断公司正是西方国家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为什么各国政府不直接派军队征服而都要利用这样的组织呢?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承节)“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那个时候西方殖民国家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很弱,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海外扩张和掠夺,而有些大商人很有势力,他们愿意集结起来铤而走险。对政府来说,支持他们海外扩张,花费由他们承担,政府不出一兵一卒,也不花一文钱就可以分享其利,当然,政府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一种做法。”

当荷兰、英国、法国的东印度公司来到印度时,面对的已不是德里苏丹国后期的分裂状态,而是统一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各国的殖民者只有靠反复的谦恭请求才能获得允准在沿海建立商馆。

十七世纪下半期,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为解决帝国财政危机实行在经济止打击印度教封建主和商人的政策,并恢复对印度教徒征收人头税,激起印度教徒的愤恨。人民起义或印度教王公的反叛到处发生。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帝国分崩离析,次大陆再度陷入四分裂的状态,大大小小的王公国家多达500多个,有印度教的、有伊斯兰教的,彼此征战不休。政治风云的巨变使各国殖民者欣喜若狂。英国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实力增强,依仗国家的军事支持,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败了法国势力,此前,葡萄牙人的商馆已被荷兰人夺占,而荷兰人军事力量并不强,这样,英国人就取得了征服印度的独家特权。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英国人首先得到了孟加拉,拉开了武力征服印度的序幕。孟加拉原是莫卧儿帝国最大的省,此时处于半独立状态。统治者西拉杰·乌德·朵拉率7万人的大军在普拉西迎战侵略者,英军人数不足三千。然而其指挥官克莱武事先收买了西拉杰的将军米尔·贾法尔,又取得了银行家贾格特·塞特的金钱支持,他们一起订立密约,贾法尔应允帮助英人推翻西拉杰,条件是把他扶上王位。战斗开始后,贾法尔果然按兵不动,在前峰小有接触后,就力促西拉杰下令收兵,收兵变成了大溃逃,这样克莱武未经严重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征服孟加拉后,东印度公司便以其在印度东部、南部、西部此前已建立的据点为基地,同时开始了对各自临近地区的蚕食鲸吞。

在南印,遇到了迈索尔国家强有力的抵抗。迈索尔统治者有迈索尔猛虎之称的提普·苏丹励精图治、大力扩充军队、革新内政、作拼死的抵抗。英国人和迈索尔的战争打了四次,迈索尔才被征服。

在西印度,抵抗最有力的是马拉特人联盟国家,英国人经过三次战争才得以征服。

在北印度,最强的对手是锡克人的旁遮普国家。锡克军队浴血奋战,使英国人胆战心惊。

1849年,旁遮普被兼并,标志着英国征服印度的完成。由于多处遇到激烈抵抗,征服过程长达92年。印度虽然是分裂的,但无论是孟加拉、迈索尔、马拉特联盟,或者是旁遮普,实力都比较强,为什么居然被小小的东印度公司征服?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承节)“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每一个王公国家都存在着封建上层的内争,或者是争王位,或者是争夺权势,这就给东印度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利用这些矛盾增植内奸,在他们进攻的时候做内应里应外合,用这种政治手段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第二,这些王公,他们不能够团结御敌,相反,在相互厮杀当中常常求助于英国人,这就给英国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去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各个击破;第三,英国兵在印度不太多,但是他们建立了一支宠大的土兵队伍,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万人,是英国兵的5倍,这是用印度人打印度人,而这些土兵就成了英国征服印度手中的刺刀;第四,印度分裂得很细碎,英国人害怕的是分散兵力,他们采取了杀鸡儆猴的办法,重点进攻几个国家,同时,用各种手段,逼迫其他王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王公和他们签订条约,承认东印度公司的保护,这样就保证了东印度公司可以集中最大的兵力来打这几个国家。总体来说,我觉得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是利用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分裂性和封建王公的无能,从本质上来说,这是西方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东方的封建制度的胜利。”

印度被征服后,东印度公司一变而成为印度的殖民政权,公司统治印度采取了分而治之政策,被他们武力征服的地区由公司直接统治,叫英属印度。藩属土邦保留王公,实行间接统治,总称土邦印度。众多土邦星罗棋布遍布全国。这样,英国人就在统一印度的同时,人为地保存了分裂,以保持土邦王公们部分统治权为代价,换取王公们充当英国统治的支柱。

东印度公司政权是政商合一的政权,掠夺印度财富是其首要任务。当政权初建时,为适应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采取了赤裸裸的暴力掠夺方式。如在孟加拉,通过不断更换统治者索取献礼,把国库搜刮一遍又一遍。公司宣布,对外贸易由它垄断,还垄断一些重要商品的内贸,疯狂榨取土地税是公司增加收入的更重要的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税收,公司实行短期包税制,谁出价高土地就包给谁,税额因之被急剧提高。农民收入不足以纳税,遭到监禁、拷打,被迫成群结队逃亡。

1770年孟加拉发生大灾荒,饿毙人数竞达1000万,占该省总人口的1/3。

据史学家估计:1757年至1815年,英国人从印度掠走的财富达10亿英镑。源源不断的金银流水般涌进英国,转动了英国蒸汽机的轮子,拉响了一个又一个工厂的汽笛。然而,留给印度的却是饿殍遍地、民生凋敝。

进入十九世纪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开始把印度转变成它的大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便利英国纺织品占领印度市场,首先需要摧毁印度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和英印殖民政权协同一致,实行差别关税政策,英国纺织品进入印度只征3%左右的象征性关税,印度棉纺织品输往英国却征收50%以上的重税。结果,一向对外出口精细棉布、在世界上享有棉布故乡盛誉的印度却被英国棉织品充斥。为了在市场上能取得棉花、生丝、黄麻、菜籽等原料,就必须改变印度农业的自给自足性质。为此,殖民政权又实行地税改革,通过降低地税,鼓励商人大肆兼并土地,以种植更多经济作物。

新殖民政策推行的结果使千百万手工业者破产,农民丧失土地者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开拓印度市场和直接控制最重要的原料产地,殖民当局还不惜牺牲其同盟者的利益,兼并了一批土邦。此举不但直接损害了这些土邦王公和封建主的利益,也使其他王公和封建主人心惶惶,动摇了其殖民统治的基础。殖民统治者颐指气使、目空一切,对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毫不尊重,采取种种手段鼓励基督教的传播,甚至狂妄地叫嚷,要把基督教的旗帜插遍整个印度。殖民政策的新阶段导致了全国多数阶层的不满。

1857年至1859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终于爆发。1857年初,英国军队改用恩菲尔德来福枪,其子弹包皮上涂有猪油或牛油,使用时需用牙咬。土兵中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侮辱。涂油子弹事件成了起义的导火线。1857年5月10日,驻米鲁特的土兵率先起义,连夜向德里进发。在德里拥立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领袖,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赶走英国侵略者。消息传出,各地闻风响应,迅即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四个月,起义地区就扩展到几乎整个北印和大片中印地区。参加起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土兵、宗教人士和部分封建主,领导权掌握在一些保有传统影响的王公和封建主手里,土兵大量参加起义,成了先锋和骨干。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承节)“土兵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他们实际上是穿军装的农民。十九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其中也许包括土兵的家庭、或者是他的亲戚、或者是他的朋友,这对于土兵不能不产生强烈的影响。在军队里边,印度人是受歧视的,印度人才能再高,也只能当低级军官,任何一个英国兵都可以在印度兵甚至印度军官面前耀武扬威,这当然使土兵很不满,再加上十九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政府鼓励在军队里传播基督教,同时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肆意地侮辱,这更是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最终把土兵推向了起义的道路。”

德里、康浦尔、勒克瑙是起义的主要中心,德里是中央政权所在地。7月,起义者通过选举建立了政权机构——行政会议。起义土兵的一位指挥官领袖巴克特汗被推举为领导人。行政会议采取了许多革命措施,巩固与群众的联系和加强防御力量。如惩治内奸、打击投机商、向富商征收特别税,取消盐税、糖税,分给起义牺牲的战士、免税土地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剧变,英国殖民统治者十分惊慌,当时驻印度的英籍士兵只有4万多人,他们赶忙从本土和伊朗调兵,并把正派往中国的军队中途截留,同时征召尼泊尔和旁遮普封建主的军事力量。英国援军分数路向起义地区发动反扑。

1857年9月14日,英军反攻德里,起义者英勇地进行巷战,坚持6天后不得不撤出。英军把被俘的起义者绑在炮口上轰击,平民被惨杀者无数,许多建筑物被夷为平地。

在著名的詹西保卫战中,年轻的女王拉克湿米·巴依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勇杀敌的事迹一直在印度人民中广为传诵。

德里陷落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其它城市也相继被英军攻占。起义者转入游击战。

1858年11月,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发表文告,宣布女王接管对印度的统治权,允诺尊重印度封建主的地位、宗教和荣誉,不再兼并土邦,封建主纷纷放下武器。

1859年4月7日,游击战领导人坦地亚·托比被一内奸出卖被捕,英勇就义。大起义就此结束。

大起义体现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人民的英勇斗争给了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从此,大起义成了笼罩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魔影,促使它不得不对印度的民族要求作出让步。然而多数封建主站在英国人一边,而领导起义的少数封建主只想恢复原来的封建秩序,这种旧式起义是不可能取胜的。

大起义促使英国对其统治体制和政策进行调整,英国人以为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在平静的背后又开始酝酿着新的反抗。

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ixun/22684.html
文章标签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