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生活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重温杜甫诗香,感受历史之美
  • 0
  • 0
  • 分享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重温杜甫诗香,感受历史之美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2024-01-23 15:02:14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在这里承载着诗圣创作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岁月。下面一起来感受下杜甫的诗香之美吧!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8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最具特色的杜甫纪念遗址,也是当代最大的杜甫研究资料和杜诗书画的收藏展示中心。

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1、场馆概况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

--- 大门 ---

如今人们游历草堂,通常是从草堂北大门或南大门入。但严格来说,南、北两处大门皆并非草堂的门。南大门是原草堂寺的山门,北大门则是梅园的入口,两者皆是建国后才划归草堂统一管理。

杜甫草堂真正的门,其实是位于草堂路上、南大门西南侧的“正门”,因并非在现今主要交通要道上,所以依稀能感受到杜诗中“幽栖地僻经过少”的景况。

正门面向浣花溪,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其前有一堵白粉壁青瓦、庄严肃穆的照壁伫立,形成一道屏障,避免内部园林景色被一览无余,给草堂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 草堂大廨 ---

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意为官署,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场所。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厅堂两壁悬挂有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 诗史堂 ---

诗史堂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草堂主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诗史堂面积百余平方米,屋顶为卷棚式,盖纯一色筒瓦,建筑体式为过厅式,此厅前后除中部留为进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半桩台,其上再安装花窗来作装饰性封闭。堂内陈列有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

--- 工部祠 ---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 少陵碑亭 ---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 柴门 ---

柴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是草堂五重主体建筑中体量最小的,其占地仅二十平方米,檐柱高不过三四米。

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便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

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常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诗句,如:“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柴门虽简朴,却给诗人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

今天的草堂柴门,跟其他建筑比起来,的确是简朴的,但比起诗人当年所建的院门,又要雄伟很多。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

--- 花径 ---

杜甫当年避乱入蜀,在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清幽雅致的环境,令诗人开怀。他为了让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曾在堂前屋后遍植花木。一条两旁栽满绿植,通向杜甫居所的小路就被诗人称为“花径”。

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泽东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 梅园 ---

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便是梅园。站在月洞门外,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

--- 水槛 ---

水槛是杜甫在草堂里最常去排忧遣心的建筑。出了柴门往西走十几米,就会看见一水阁。此阁占地虽不大,但其凌跨溪上,南北相连为桥,东西临水,两面直通,故显得宽敞。其临水处设飞来椅为栏槛,便管此处叫“水槛”。

--- 大雅堂 ---

自南邻沿花径的青石板路向东而行,别过草堂影壁,穿道口,前行数十米便来到了大雅堂。它由原草堂寺大雄宝殿改建而成。大雅堂前,一座杜甫坐像掩映在秀挺参天的雪松、银杏之间。

大雅堂内有一幅巨型磨漆壁画和十二尊人物雕塑。长十六米,高四米的壁画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磨漆壁画,也是大雅堂里最吸引人的一道风景。

壁画画稿由四川省美协主席钱来忠担纲,著名人物画家吴绪经执笔,中国十大名间工艺美术家之一的司徒华制作。整面壁画经过分解、嵌丝、填色、上漆抛光等复杂工序,才得以完成。

堂内的十二尊诗人塑像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与辛弃疾。

国内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大师倾力创作,抓取了十二位诗人最具个性的神态和动作瞬间,用极具表现力的雕塑语言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诗人形象。

--- 浣花祠 ---

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 茅屋 ---

如今呈现于世人面前的草堂茅屋,整体呈三开间、“一”字形、前出廊而两端略有扩展变化的形式。居中为堂屋(会客厅),两侧为卧室,布局简单合理。西端有凸出凉亭,而东头则为厨房。“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飘过。

竹泥笆墙,白茅屋顶,透过有间隔或网格样式的川西民居特有的窗户,以竹木为主的简单家具陈列其中,重现了杜诗“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寄题江外草堂》)的画面。在如今看来略有些清贫,但当时却是诗人难得的寄居之所。

--- 唐代遗址陈列馆 ---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是在草堂内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

--- 万佛楼 ---

万佛楼在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是杜甫草堂新的标志性建筑。

2、馆藏珍品

---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 ---

1955年杜甫纪念馆(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立后,为丰富馆藏,曾经选派专人到北京等地广泛搜集有关杜甫的文物资料。

革命家、版本目录学家李一氓先生是四川彭州人,他对家乡充满了热爱和眷恋之情,一直关心杜甫草堂的发展与文物收集,并身体力行,一直为草堂留意和代购与杜诗相关的古籍版本和外文杜诗等相关文物资料。

1964年夏,李一氓先生忽见《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于北京的中国书店,急代收之。得到此书后,他极为欣喜,对这本书的版本、版式、体例、残存卷页、刊刻年代以及搜集经过等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著录。

“书中匡字缺笔、慎字缺笔,依缺笔,约可断定为淳熙刊本,依纸质字体,约可断为建阳刊本。”他请了当时的四川同乡和北京文化名人在上面题跋,包括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为此南宋孤本增色不少。

朱德题写:“成都杜甫纪念馆得此书,可为所藏杜诗带头。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五日。”后有“朱德”印。

郭沫若题写:“草堂诗先生杜工部诗集,素所未见,殆是海内孤本,虽残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谓草堂先生重归草堂矣。”

他们的题词都指出了此书的珍贵。而这些题词本身,又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所以此书愈加贵重。如此一来,“草堂先生”归成都杜甫草堂所有,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1965年8月,李一氓将此书寄送至成都杜甫草堂珍藏,这部藏书从此就成为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元玉环山房《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 ---

元玉环山房《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刻本二十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首卷扉页题识云:“元椠千家注杜诗,玉环山房评本,钱氏绛云楼旧藏。”附录末页有钱氏题跋:“予家藏少陵集不下数十部,自昔不戒于火,尽成灰烬,而此卷岿然独存,视之不啻硕果矣。谦益(印)”

--- 明朱墨套印本《杜诗选》六卷 ---

是书为明天启年间吴兴闵氏朱墨套印本,诗依年编次,不分体例,书端录杨慎及刘须溪评语。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专门到杜甫草堂视察,于草堂花径影壁处留影。毛泽东参观杜甫草堂杜诗版本陈列室,仔细翻阅杜诗珍本,最后将十几部杜甫草堂收藏的杜诗善本借回细读。善本归还后,保管员一一细查,发现在明代朱墨套印本《杜诗选》中,毛主席留下铅笔圈点,包括《至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帝城最高楼》《九日二首》《暮归》等。

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选编了咏四川的古诗词并结集成书,书名《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而在《杜诗选》中被圈点的诗歌均被选入此书。

--- 清道光14年芸叶盫藏板《杜工部集》二十卷 ---

是书为五色套印本,有王弇洲、王遵严、王阮亭、宋牧仲、邵子湘等五家评语,各家评语分别采用紫、兰、朱、黄、绿五种颜色套印,朱墨灿然,赏心悦目。编者自云:“五家所评别五色笔,炳炳烺烺列眉可数,譬诸五声异器而皆适于耳,五味和而各餍于口,自成一家,聚为众妙。公诸艺苑,得非读杜者一大快欤。”

来源:知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11343.html
中国博物馆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榜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