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生活 > 中国农业博物馆:国家级专业殿堂,承载农耕文化历史
  • 0
  • 0
  • 分享

中国农业博物馆:国家级专业殿堂,承载农耕文化历史

中国农业博物馆 2024-02-20 13:23:21

中国农业博物馆这一国家级的专业文化机构,是在1983年7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后,在已有全国农业展览馆设施基础上进行规划与建设的,历经精心筹备,该博物馆终于在1986年9月迎来了对公众全面开放的历史时刻,从而开启了其作为国家层面展示和传播农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的新篇章。

全国农业展览馆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

全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的直属事业单位。

1、场馆概况

中国农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83年7月筹建,1986年9月13日正式开放,属于全国农业展览馆建筑群。

中国农业博物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保存有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包括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博物馆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由十座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单体展馆组成的建筑群以及综合楼、藏品库房、文化产品用房等配套设施组成。

1号馆位于馆区正面主轴线上,2、3号馆分列北南两侧,一字排开;4号馆与5号馆、6号馆与7号馆两厢对称;8、9、10号馆在馆区南侧后方,成"品"字型排列。1、2、3号馆后面,三湖相连,水面面积达41000平方米。展馆之间由长廊、方亭或柱廊连接,长廊两侧栽植了各种花草树木。

2、基本陈列

--- 中华农业文明 ---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厅在2号馆和4号馆,陈列面积约4850平方米,展线900余米,文物展品1000多件套,该陈列主要内容包括贯穿古今万余年的中国农业历史,展示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近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当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陈列由序厅和农业文明的演进、犁锄镰磨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的利用、养殖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西学东渐与实验农学、前进中的共和国农业等八个专题组成。

--- 中国传统农具 ---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一个最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题材的陈列。传统农具是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农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在材质上,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在功能上,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收藏等多种农具,在动力上,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

陈列馆的展品是农业博物馆研究人员在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征集4000多件不同功用、类型、式样的传统农具精选出来的。

为了清晰展示中国传统农具的成就,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具体工序,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称量九个单元来展示。展示面积400平方米,主展线98延米,文物展品150多件套。

此外,九号馆南侧的园林中设有石磨展区,这里集中摆放着从各地收集到的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石磨,观众还可以亲自动手推一推石磨,体验一下劳动的辛劳和快乐。

--- 彩陶中的远古农业 ---

彩陶馆陈列面积约300平方米,以“彩陶中的远古农业”为主题,收藏有甘肃、青海等地出土的彩陶二百余件,其中大部分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彩陶馆位于中国农业博物馆10号馆,整个展区呈圆环形,分为“社会与生活”、“农业与自然崇拜”、“渔猎与采集”、“农耕与编织”四部分内容。

--- 中国土壤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博物馆土壤陈列馆汇集了我国主要的土壤资源类型,展示了数十种代表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整段标本。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一套涵盖土壤类型最多、制作技术最为先进、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壤标本,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具有代表意义且自成体系的一套藏品。

土壤陈列馆陈列面积约400平方米,展示了数十种代表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整段标本,以土壤标本为主要载体,辅助以典型特征的相关农作物,利用文字、图表、模型、绘画、音像和多媒体技术,以及一些互动项目,介绍土壤的相关知识,展示土壤与农业、土壤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全方位增强观众对土壤的认知,培养观众对中国丰富的土壤资源的自豪感,唤醒观众对中国严重的土壤问题的危机感,逐步培养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 室外农业文化展示区 ---

在建馆初期,博物馆的园林规划和布局是按照“农业博物馆”和“植物园”两大类型进行的。绿化面积达14万平方米,超过总占地面积的一半。馆内楼台交错、亭廊迂回、湖光粼粼、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与古典式建筑群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堪称繁华都市的桃源胜地,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园林式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馆区内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可称为“立体的农业百科书”。

博物馆有近万平方米的室外农业文化展示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室外展园”,它将传统与现代两组雕塑群分立于南北园林之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线,通过雕塑、园艺等艺术形式营造农耕场面,与博物馆园林规划和整体建筑风格统一和谐,营造了浓郁的农业文化环境,成为博物馆室内陈列的自然延伸。

面对现代雕塑的艺术语言和抽象符号,每一座雕塑都诠释着复杂的农业技术理念和深奥的农业科学原理,展示着现代农业科技主题。

现代农机雕塑采用简单的几何网架,组合成拖拉机形象,喻义着现代农机具的发展。雕塑像儿童的组合积木和攀登架,设计者希望以此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杂交水稻雕塑采用符号式的艺术语言,诠释一个复杂繁琐的科学实践。即把三个不同颜色的种子融合到一个新的椭圆形体内,使人很直观地理解什么是杂交水稻。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水利工程雕塑把水的浪花组合成韵律与节奏,产生美感。倡导人们在做好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利用的同时,着重搞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太空育种雕塑表现了种子随着卫星在大气层外围绕着地球转动,并接受太阳辐射育种的过程。太空良种是通过发射返回式卫星,将普通植物种子放在返回舱内,借助太空环境的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条件对种子进行有益的变异处理,再到地面进行选育、试种,最终培育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高新育种技术。

3、流动陈列

--- 台湾蝴蝶 ---

台湾蝴蝶展览从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引进蝴蝶种类共计500余种2000多只,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通过精心制作的17块展板,详细介绍了蝴蝶的一生、生活的环境等大量与蝴蝶有关的科普知识。展览还有用蝴蝶翅作的世界名画如:《拿破仑》、《拾麦穗》、《牧羊女》等。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建馆历史悠久,珍藏着许多世界著名昆虫标本,是中国两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昆虫博物馆之一。

--- 五彩贝螺 ---

五彩贝螺展览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与社会私人收藏爱好者合作办展的首次尝试。它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件贝螺标本,其中有不少是世界名贵稀有贝螺品种,如鹦鹉螺、大法螺、黄金宝螺、翁戎螺、西太平洋左旋角螺等。展览还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螺动物的轶闻趣事:会“飞”的贝、古老的鹦鹉螺、贝类之王、货贝、珍珠的诞生、会凿船的船蛆、会造“烟幕弹”的乌贼、大法螺的故事、贝壳收藏家。

--- 爱我中华·保护环境 ---

“爱我中华·保护环境”图片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从“大好河山、美丽家园”、“环境污染、祸国殃民”、“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碧水蓝天、任重道远”、“标本兼治、国泰民安”等五个方面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该展览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介绍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

--- 微缩中国传统农具 ---

微缩传统农具展览按照1:4~10的比例将传统农具制作成模型,包括犁、耙、踏犁等耕作器具,桔槔、拔车、担桶等灌溉器具,牛车、推车等田间运输器具,稻桶、吊筛、石滚等收获器具,还有生活器具共140多件。配套有反映中国农具发展史的科普版面。

来源:知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14772.html
文章标签
中国博物馆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榜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