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深重历史记忆和民族复兴之志的文化殿堂。鸦片战争博物馆又名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解放路88号,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管理面积约80万平方米。
该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馆名为“林则徐纪念馆”;1958年1月1日,建成了“林则徐公园”和“林则徐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1985年,博物馆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又增加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1999年12月,海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合为一个单位。
鸦片战争博物馆藏品总数为8120件(套),其中包括反映鸦片战争及其前后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实物资料;反映虎门销烟及相关历史人物的文物及历史资料,反映各时期国内外禁毒的文物及史料。
馆内还有因陈列展览或研究需要的反映中国各个时期海军、海防、海战的相关装备、军事器材、文献史料等,已经构筑起鸦片战争、禁毒以及海防的完整藏品收藏体系。
鸦片战争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解放路88号,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见证,管理面积约80万平方米。博物馆下设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四个部分。
---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地处虎门镇镇口村大人山下。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位于馆区内,此外还设有抗英雕像、林则徐塑像、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具有炮台神韵的陈列大楼。
纪念馆的馆舍仿古炮台的立面设计,雄伟庄严。院内南侧是当年林则徐销毁鸦片时所开挖的销烟池。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是当年销毁英美鸦片的重要历史遗存,遗址在虎门镇镇口村。当年在海滩高处开挖的两个销烟池,池长、宽各4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置桩栏板,池前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把鸦片分批投入池内,采用盐卤水加石灰浸化办法,使其分解销蚀,然后引江水入池冲走。
--- 海战博物馆 ---
海战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背山面海,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纪念群体,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展示鸦片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
--- 沙角炮台 ---
沙角诸炮台位于虎门镇沙角社区,地位扼要,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与大角炮台相对斜峙,构成虎门海口第一道防线。在虎门缴烟时,林则徐曾偕同邓廷桢亲赴沙角炮台调度,收缴鸦片。在鸦片战争中,陈连升副将与守台将士在炮台谱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
沙角炮台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海防炮台,是瞻仰炮台雄风、凭吊英雄忠魂的得天独厚的场所。开放的遗址有:沙角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节兵义坟、林公则徐纪念碑、功劳炮、克虏伯大炮等。
--- 威远炮台 ---
威远诸炮台旧址位于虎门镇南面社区,包括威远、镇远、靖远、蛇头湾、定洋台及山顶营等,属虎门要塞的第二道防线,炮台群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被誉为“南方海上长城”。
1841年2月,民族英雄关天培坐镇靖远炮台指挥官兵与英军激烈战斗,最后壮烈殉国。威远炮台群在鸦片战争及其后来抵御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历经了屡次的破坏与重修。
--- 虎门销烟 ---
《虎门销烟》陈列是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原陈列《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史实》陈列建成于1989年,因年代久远,已无法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现陈列2011年6月24日建成开放,展示面积2500平方米,展线全长450米,展出文物209件套、历史图照324幅。
《虎门销烟》陈列共分为“鸦片的由来”“鸦片贸易”“禁烟历程”“虎门销烟”“尾声”五个部分,展览展示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严禁鸦片、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历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雄伟画卷。
---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陈列展览位于虎门海战博物馆内,展示面积4967平方米,文物1860件,图照、艺术品1400余件,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展览讲述了战前的中西世界、两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主题为“历史悲痕、铮铮铁骨”的序厅雕塑,将鸦片、大炮、战舰、铁链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如天外陨石轰击清朝版图的造型效果,寓意砸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鸦片战争》陈列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以全新视角展示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世界、第一次和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展览坚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关天培等清朝爱国官兵同仇敌忾、抗击外敌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落后就会挨打”这一事实。
--- 虎门故事 ---
《虎门故事》是一个从渔村到名镇,从渔民到市民的城市发展史,是传统中国、乡村中国朝着现代中国、城市中国发展恢弘史诗中的一章。展览通过对虎门历史文化遗存的搜集、整理、展示,以期传承虎门的人文精髓,记录人与城市的史记,再现虎门的历史沿革、风土民情、人文掌故等,是了解虎门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窗口。
展览由文明溯源、生产风情、人文传承三部分组成,生动再现了虎门千百年来的社会发展,让虎门的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其中“文明溯源”以村头社区贝丘遗址为中心,展示虎门历代文物遗存;“生产风情”将展现虎门独具特色的产业:制盐业、捕鱼业、草织业、农耕业、商贸业;“人文传承”这部分,同时列出虎门历代秀才、举人、进士人名表,以此反映虎门浓厚学风。
--- 海上长城 ---
《海上长城——虎门炮台历史展》带领观众深入解读虎门炮台守护南国之门、抵御外来入侵,屡破屡建、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历史,为观众重现战争的沧桑历程。
--- 前膛铁炮 ---
清道光十五年佛山造六千司马斤前膛铁炮,于1957年8月在虎门太平贵立街发掘出土。该铁炮体量大,铭文清晰,制造地点、年代以及出土地点明确,对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海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铁炮是在鸦片战争前,关天培修筑虎门炮台防御工事时,由佛山的炉户制造的大型前膛铁炮,用于武装虎门炮台,在鸦片战争期间抗击英国侵略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石狮 ---
清嘉庆广东水师提督署门前石狮,通高157.5厘米,长130厘米,宽63.5厘米。原立于广东水师提督署(虎门寨)前,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刻,存鸦片战争博物馆。
--- 虎门义学碑 --
虎门义学碑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立,此碑原立于广东水师提督衙署前,现藏于鸦片战争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碑座长167厘米,宽53厘米,高47厘米;碑身高277,宽103厘米,厚18厘米。上部隶书刻有“创立虎门义学记”,左上部落款“广东全省提督节制各镇提调水师官兵加三级淮阴关天培撰”。
--- 靖远炮台后墙界址碑 ---
界址碑69厘米,宽24厘米,厚16厘米,阴刻“靖远后墙界址”几个字。1834年关天培接任广东水师提督,为加强虎门防务,道光十九年和邓廷桢奏准筹建靖远炮台。靖远炮台位于镇远炮台与威远炮台之间,其为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炮台。
靖远炮台台面宽六十三丈,台基用青麻石密砌,垛墙高六尺五寸,厚五尺,以三合土筑砌;台上设炮洞60个,安放大小铁炮60门。台后砌围墙一道,共长九十一丈,高一丈二尺,厚二尺;台上设东西城楼2座;守台千总1员,候补2员,枪炮兵丁90名;炮台官厅一座5间,兵房25间,药局2间,神庙3间,皆由青砖砌筑。靖远炮台高深坚固,俯临两道木排铁链,与威远、镇远炮台一气相连,与江中横档炮台两边对峙,加上岛中永安炮台和对岸巩固炮台,构成虎门第二道防线。
1841年2月26日中午,英军向虎门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关天培临时将水师提督衙署从虎门寨移驻靖远炮台,就近指挥。战前,关天培把自已脱落的牙齿和一些旧衣服派人送回江苏淮安老家,誓与阵地共存亡。但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清军武器装备落后,老将军壮烈殉国,牺牲之时,双目不闭,怒视英夷,双手拄刀,巍然屹立,神圣凛然不可侵犯。英军海军司令伯麦称他为“最杰出的元帅”,并鸣枪致敬。帅台陷落,其它炮台相继失守。
--- 虎门“镇口关”地界碑 ---
虎门“镇口关”地界碑是2006年12月由镇口居民万先生捐赠的一件珍贵文物,该碑由麻石构成,高56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现存放在《虎门故事》展览当中。
镇口关是清代粤海关在虎门设立的一个集征税和挂号合一的税收机构,管理出入广州对外贸易事务。自清以来,随着粤海关贸易渐趋频繁,虎门商贸地位日益显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