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生活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史文化宝库与民族融合的展示窗口
  • 0
  • 0
  • 分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史文化宝库与民族融合的展示窗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2024-03-18 16:46:56 嘞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是中国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该馆不仅是展示新疆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承载着保护、研究和传播新疆多元文化的历史重任。

场馆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馆一期于2005年建成,二期于2022年完成建设开馆。博物馆新馆一期建筑平面基本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具有西域风格和新疆地方特色。二期建筑空间由“口”字形和原有的博物馆一期场馆有机结合而成,形成一个“合”的空间。寓意新疆在中华大家庭中实现民族融合、和谐发展。

基本陈列

1、新疆历史文物陈列

新疆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央王朝统辖治理新疆主题系列展览”——《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览由“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时期”、“元明时期”、“清朝时期”七个部分组成,以中国通史新疆地方史为脉络,集中展示先秦之清代的各个时期精品文物1570件/组,其中包括珍贵的锦绣毛纺织品、多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的简牍和纸质文书、精美的壁画雕塑和艺术品,罕见的服饰、珠宝、金属器、皮革制品等国家宝藏。

2、中华史册

出土文书是新疆博物馆的馆藏特色之一,因为文书属于有机质文物,保存下来需要特殊环境和条件。新疆文书多出土于古楼兰、和田、吐鲁番等地,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加上出土地多被沙漠覆盖,才使得珍贵文书能越千年而不朽。

“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由“简帛文书”“纸质文书”“碑刻墓志”“研究保护”四个部分组成,展出文物150件/组,包括新疆各佛教洞窟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等中所获古代文字记录,如多语言文字的简牍、纸质文书、帛书、砖志、石刻石碑、题记等,反映了汉唐代至元明清时期新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交通、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风貌。

3、瀚海珍衣

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毛织物、汉唐时期的奢华丝绸服饰、彩罽以及宋辽元明清以来各民族绚丽的服饰,是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是素有“衣冠王国”美称的中国服饰文化历史的国家宝藏,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

4、逝者越千年

“逝者越千年——古代干尸陈列”展以新疆“三史”教育为主线、培育“四个认同”为落脚点,大力弘扬新疆优秀历史文化,通过展示馆藏古代干尸标本,结合石器、木器、彩陶、食物、饰品、纺织物、文书、彩绘泥俑等随葬文物,系统形象地再现了新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风貌,生动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在古代新疆交流融汇、创新发展的轨迹。

5、千年之语

新疆博物馆原创《千年之语》舞台剧演出共分为《龟兹乐舞》、《绮梦踏歌》、《小河公主》、《音韵和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5个篇章,以古代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为主要内容。演出通过全息投影将文物与生活场景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还原了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风貌和艺术样式,还让文物在剧中真正“活”起来,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得到最佳的观剧体验。

馆藏珍品

1、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交尾图,唐代绢画,高221.5厘米,上宽105.5厘米,下宽80.9厘米。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相传他们是兄妹,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当时世界上只有他们二人,兄妹俩别无选择,最终结为夫妻。从此他们不但创造了天地万物,而且成为了繁衍人类的始祖。画中,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上身相拥,蛇尾缠绕,两者上部画有炎炎烈日,尾下则是皓月当空。画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现在人无从知晓,有人说酷似生命遗传基因结构图,还有人说是古人臆想的神秘符号,总之,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留下了非常神秘的色彩。

2、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汉代织锦护臂,1995年发现于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此锦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锦面绢里,为五重平纹经锦,纹样和题材新颖别致,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花纹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气纹及孔雀、仙鹤、避邪、老虎等瑞兽纹,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之间贯穿小篆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堪称是我国汉代锦的精华。该锦再加上墓中出土的其它锦上的文字,合起来应该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寓意五星同时出现于东方之天象对中国征伐有利。

3、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此俑出自唐代将军张雄夫妇合葬墓,这种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天王全身施彩、双目圆睁、神态威严、气势雄伟,降魔除妖,以保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灵魂平安。这类木雕天王踏鬼俑,到目前为止在国内仅见一例。

4、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唐代手工泥塑彩绘俑,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仕女发束高髻,额间花钿,上身穿白色小花纹襦衣,下穿黑色树叶纹图案的绿色长裙,裙上端高及胸部,足穿黑靴,骑在鞍马上,形态典雅,再现大唐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

5、弈棋仕女图

弈棋仕女图,唐代绢本设色画,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的屏风画。该画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11位妇女儿童的形象。画面以弈棋贵妇为中心人物,围绕弈棋的主题,又有侍婢应候、儿童嬉戏等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风俗画。此图中贵妇身着典型的唐代服饰,发束高髻,额间描心形花钿,身着绯衣绿裙,披帛,手戴玉镯,做举棋未定、正在沉思状。贵妇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线条流畅,质感逼真。依据仕女穿着,该贵妇当为六品官吏之妻。

6、青铜武士俑

战国青铜武士俑,1983年出土,高40厘米,中空,用红铜合模铸成。该俑深目高鼻,头戴顶附弯钩的高顶遮沿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裙。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拳心相对,手中各有一孔管,原应为弓箭一类的武器。全身肌肉发达,双目凝视前方,显得威武有力。战国墓殉葬武士俑并不鲜见,但一般为陶质和木雕,青铜铸造武士俑则极为罕见,其应是战国时期在伊犂河流域活动的少数民族塞种人男子形象。

7、 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

唐代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长27.5厘米、宽18.5厘米,1975年出土,共发现44页,均为两面墨书。剧本是一部大型分幕剧作,内容是说年已120岁的婆罗波婆离梦中受天神启示,想去拜谒释迦牟尼如来佛。但因年长,不能亲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弥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谒佛致敬,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剧本。

8、司禾府印

1959年,“司禾府印”出土于民丰县尼雅遗址。考古学家判断该印为汉代在尼雅遗址这一区域内管理屯田机构的印章。根据文献记载“宜禾都尉”,是东汉明帝在公元73年打败匈奴后,将所率领兵卒留驻伊吾卢城,也就是今哈密境内设置宜禾都尉,专门负责该区域内的屯田事宜。

9、木亭模型

木亭模型,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来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高20.8厘米,整体呈红色,由梁、柱、斗拱构成,中间有8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整个木亭充满盛唐气韵,说明1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就对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这件“木亭模型”是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文明的重要文物,包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斗拱,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10、阿图什人头骨化石

阿图什人头骨化石,这一人头骨化石经鉴定至少有一万七千年的历史,为18岁左右的男子头骨,比现代人头骨要厚。“阿图什”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意义重大,它证明新疆地区历史悠久,至少在一万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来源:知乎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25903.html
中国博物馆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榜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