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人物 > 马丁·约翰·埃文斯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因在胚胎干细胞与基因靶向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而获此殊荣
  • 0
  • 0
  • 分享

马丁·约翰·埃文斯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因在胚胎干细胞与基因靶向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而获此殊荣

诺贝尔奖 2024-02-07 10:41:48 嘞嘞

马丁·约翰·埃文斯(Martin John Evans)是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之一。他因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定基因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与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斯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为发展“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该技术对于理解基因功能以及人类疾病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简介

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从事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1981年在剑桥大学执教,和马特-科夫曼合作将类似的“EC”细胞与老鼠胚胎进行分离。因干细胞研究有成,“利用胚胎干细胞把特定基因改性引入实验鼠的原理”,2007年被授与诺贝尔医学奖。

66岁的马丁-埃文斯是英国卡迪夫大学哺乳动物基因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埃文斯于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在这之后决定研究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在伦敦大学学院解剖与胚胎系攻读博士学位。

埃文斯1981年在重返剑桥大学后和马特·科夫曼成功地将类似的“EC”细胞与正常的老鼠胚胎进行分离。埃文斯随后和他的学生们证实,这些后来被称之为“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可以用来从组织层细胞全面恢复老鼠的生育能力,这些细胞因此可以引发突变或者进行挑眩

埃文斯的这些先驱性研究创造了哺乳动物基因的新路径,他一直在使用基因敲除和基因陷阱方法来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式。

主要贡献

胚胎干细胞的发现与培养:埃文斯爵士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成功地从小鼠胚胎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证明了这些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自我复制,并具有分化成体内任何类型细胞的能力。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为后来的再生医学、遗传学和疾病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因敲除技术的先驱工作:他开发了一种方法,能够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引入特定基因的改变(即基因敲除),然后将这些经过修饰的细胞移植回胚胎中,生成带有特定基因突变的小鼠。这种转基因小鼠成为了研究人类遗传疾病机制的重要工具。

诺贝尔奖获得者:由于他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马丁·约翰·埃文斯与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斯共同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学术生涯及影响:埃文斯长期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的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他的研究成果对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基础生物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药物研发和治疗策略的进步。

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13842.html
诺贝尔奖人物回顾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榜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