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人物 > 戴维·格罗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强相互作用力”的发现者

戴维·格罗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强相互作用力”的发现者

诺贝尔奖 2024-02-05 09:33:54 嘞嘞

戴维·格罗斯(David Jonathan Gross)因其在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领域的重要贡献而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和大卫·波利策(H. David Politzer)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誉。他们的工作揭示了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力的渐近自由性质,这一理论突破极大地推进了对物质基本构成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描述质子、中子以及更深层次粒子行为的标准模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物经历

1941年2月19日,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出生于美国华盛顿。

1962年,获得希伯来大学学士学位。

1966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2年,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198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7年—2012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贡献成就

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格罗斯是QCD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与弗兰克·维尔切克和大卫·波利策共同发现了强相互作用力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这一发现证明了在极短的距离尺度上,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会变得非常微弱,从而允许它们表现得如同自由粒子一样运动。这一成果对现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有着决定性影响,并因此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杂化弦理论:格罗斯是“杂化弦理论”(或称第一代弦理论)的创立者之一,这一理论尝试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为后来更为成熟的超弦理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学术领导与教育:格罗斯在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教职,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等,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并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对物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研组织与项目:格罗斯曾积极参与并领导多项重要科研计划,推动物理学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荣誉与表彰: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外,他还获得了许多其他国际知名的科学奖项与荣誉,例如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樱井奖等,并且成为多个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科学传播与公共事务:格罗斯在科学普及和社会政策方面也有所贡献,致力于将复杂深奥的物理学知识介绍给公众,同时参与讨论科技政策及未来科学发展方向等议题。

人才培养

寄语学生

2005年2月,戴维·格罗斯在浙江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寄语年轻学子:“年轻人应该敢于把目标定得高远,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雄心勃勃。”

2007年5月,戴维·格罗斯在兰州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勉励年轻学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敢于提问,而且要经常提问;敢于承担风险。干自己喜欢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但年轻人还是要敢于尝试。尝试了有可能失败,但不去尝试就不可能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失败了也是快乐的。”

培养成果

戴维·格罗斯培养的学生有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1990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等。

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13296.html
诺贝尔奖人物回顾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暂无评论内容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