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人物 >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声部的叙事艺术”的创造者
  • 0
  • 0
  • 分享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声部的叙事艺术”的创造者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是一位白俄罗斯记者和作家,以其开创性的口述历史文学作品而闻名。1948年生于乌克兰,后在白俄罗斯成长并开始其创作生涯。

获奖原因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主要关注苏联及后苏联时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她通过大量采访和记录普通人的亲身经历,构建出一部部生动且深具洞察力的历史长卷。她的写作风格独特,将个人记忆与宏大历史相结合,揭示了战争、灾难、社会变迁等对个体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2015年,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因“多声部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如同一部复调小说,成为我们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一幅肖像”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是对她在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的贡献的高度认可,她的作品如《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物经历

1972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现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 [2]曾担任德语、历史学科的中学教师,并在《普里皮亚季真理报》做过记者,专事记者行业后,供职于白俄罗斯《共产主义灯塔》《农村报》《涅曼》等报刊。

1975年,创作《我离开了农村》,但没有公开发表,作品记录了一些离开乡土者的独白,其纪实风格已见端倪。

1976年,成为明斯克一家文学杂志 Neman的记者。

1984年,在前苏联文学期刊《十月》上,发表了以女性的视角审视苏联卫国战争的非虚构文学《战争中没有女人》(后更名为《我是女兵,我是女人》),该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同年,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向她颁发了荣誉勋章。

1985年,出版纪实文学《我还是想你,妈妈》(又译作《最后的见证者》《最后一个证人》),记述了二战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幸存者们的回忆。

1989年,随前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

1989年,在《民族友谊》杂志上又发表纪实文学《锌皮娃娃兵》,这部作品目的不仅在揭露阿富汗战争时前苏联部队犯下的罪行,还从女性的角度挖掘其心理活动,揭示出其中的道德原因,《锌皮娃娃兵》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既有赞誉又有诋毁。

1992年,被阿富汗战争的参战人员及死去娃娃兵的母亲联名告上法庭,接受政治法庭的审判;同年,因《锌皮娃娃兵》被前苏联列为禁书,并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此后电话遭窃听,不能公开露面。

1993年,白俄罗斯明斯克特森特拉尼区法院判决阿列克谢耶维奇因没有如实引用阿富汗参战人员ГоловнёвойИ. С的姓名,有部分侵犯阿富汗参战人员的荣誉,需登报道歉并予以经济补偿。

1997年,创作纪实文学《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又译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悼念切尔诺贝利灾难殉难者。

1998年,获德国莱比锡图书奖。

1999年,获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

2000年,因《锌皮娃娃兵》得罪白俄罗斯当局,受卢卡申科政权迫害,离开白俄罗斯,在国际避难城市联盟协助下暂居巴黎,后迁居哥德堡和柏林。

2006年,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2013年,出版《二手时间》,讲述前苏联解体影响下普通人的生活。

2014年,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2015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1920.html
诺贝尔奖人物回顾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榜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