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2017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7年10月9日宣布这一决定,认为塞勒通过将心理学洞察融入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决策制定的不完全理性、社会偏好以及缺乏自我控制对于市场结果的影响方面,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且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重要补充。
获奖原因
理查德·塞勒是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的研究工作帮助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学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在经济决策中的实际行为,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经济学理论基础,而且在公共政策、个人储蓄和投资策略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物经历
理查德·塞勒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曾先后在凯斯西储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67),罗彻斯特取得文学硕士(1970)和哲学博士(1974)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1971-1978)和康奈尔大学(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现为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
塞勒是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所领导的一个委员会的委员,其任务是向总统的科学顾问提交关于决策与问题求解的研究报告。
主要成就
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塞勒的学术观点是:
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很多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来是“错误”的行为,经常被忽视,但往往正是这些行为导致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决策最终失效乃至酿成恶果。
1980年,塞勒提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称原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假设5年前,你花50美元买了一幅油画。这位艺术家成名,油画价值涨到1000美元。设想你愿意出售这幅画的最低价位,同时你愿付多少钱买幅品质相当的油画。可能的结果,是多数人在卖油画时要价较高,而买相似品质的油画时愿意支付的价钱较低。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由于害怕损失,人们在出卖商品时会索要过高的价格。
2017年10月,因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宣布获奖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描述塞勒的研究(非全部内容):
理查德·塞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理性有限:塞勒开发了精神会计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在自己的头脑中创建单独的账户来简化财务决策,重点关注每个决策的狭隘影响,而不是整体效应。他还表明,如何厌恶损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拥有它时比其他人更重视同一项目,而不是不称为禀赋效应的现象。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