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因为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特别是对液氦超流体性质的先驱性理论研究而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理论工作为理解低温下的超流体和超导现象奠定了基础。
1908年1月22日,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巴库(现阿塞拜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12年,4岁能阅读书籍,7岁学完中学数学课程,12岁学会微分,13岁学会积分,13岁中学毕业后遵从父亲的意愿,选了一个“实用”专业,同他姐姐一起到巴库经济技术学校学习财经。
1922年,14岁转入巴库国立大学(Baku State University)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但他最终没有修完化学专业。
1924年,从巴库国立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圣彼得堡,此时正值列宁去世,圣彼得堡被易名为列宁格勒,于是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进入了同时易名的列宁格勒国立大学(Leningrad State University)物理系学习。
1927年,19岁生日前两天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成为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Leningrad Physico-Technical Institute)的研究生。
1929年10月,在前苏联政府人民教育委员部(Soviet government-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Education)旅行奖学金(travelling fellowship)以及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Rockefeller Foundation fellowship)的资助下出国进修访问。
1930年4月,经过在德国哥廷根和莱比锡短暂停留后,前往丹麦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尼尔斯·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Niels Bohr's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工作到5月;之后前往英国剑桥与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一起工作;9月至11月在哥本哈根,12月至1931月1日在瑞士苏黎世(Zurich)与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一起工作。
1931年2月—3月,第三次到哥本哈根,之后回到前苏联,初期仍在列宁格勒物理研究所工作。
1932年,在哈尔科夫的乌克兰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并担任理论物理部主任。
1933年,短期访问哥本哈根。
量子力学
朗道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密度矩阵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统计物理学中,这是对量子系统的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
凝聚态物理学
朗道对于固体物理学有深刻的理解和贡献,他发展了固态理论,特别是在费米液体理论、超导电性和超流体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由于他对液氦II中超流动性的解释,于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粒子物理学
朗道创建了一个系统的分类方案来描述强子(比如质子和中子),这个方案被称为“朗道代数”或“强子八重法”。
等离子体物理学
他在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也做出了重要工作,提出了描述等离子体基本性质的方程组。
教育与人才培养
朗道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以及后来成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为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形成了著名的“朗道学派”。
朗道十诫
在他50岁生日时,苏联科学界将朗道的十大科学贡献刻在石板上作为寿礼,这十个方面的研究涵盖了从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到凝聚态物理等多个基础领域的核心成就。
著作与教科书
朗道撰写了《理论物理学教程》这一经典教材,该系列书籍被全世界范围内的物理学者广泛使用,对几代物理学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他科学贡献
朗道还在电磁学、量子场论、宇宙学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