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丁与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共同因发明晶体管而获得这一奖项。晶体管的发明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它彻底改变了电子工业,为现代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众多电子设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8年5月23日,约翰·巴丁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早年就读于麦迪逊大学高中(University High School at Madison)。
1923年,从麦迪逊中央高中(Madison Central High School)毕业。
1923年—1928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adison)电机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28年—1929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机工程系,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29年—1930年,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
1930年—1933年,跟随利奥·彼得斯(Leo Peters)去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研究。
1933年—1936年,就读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在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35年—1938年,担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协会(Society of Fellows at Harvard University)初级研究员(Junior Fellow)。
1938年—1941年,担任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物理学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of Physics)。
1941年—1945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海军军械实验室(Naval Ordnance Laboratory)工作。
1945年—1951年,在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固态研究小组(solid state research group)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问题。
1951年,由于和肖克利不合,离开贝尔电话实验室,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教,担任物理学教授兼电气工程教授。
195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晶体管的发明
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巴丁与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共同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这项发明于1947年完成,开创了固态电子学的新时代,取代了体积大、效率低且易损的真空管,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并为现代计算机、通信系统以及其他无数电子设备提供了核心组件。
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晶体管的发明及其对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巴丁与布拉顿和肖克利于1956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理论的建立
在1957年,巴丁与列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提出了BCS理论(即Bardeen-Cooper-Schrieffer理论),成功解释了第二类超导体中电子配对形成库珀对的现象以及超导现象的本质。这一理论是凝聚态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使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超导材料的工作原理,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由于这项卓越成就,巴丁与库珀、施里弗再次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研究和教育
巴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在多个大学任职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对后来几代物理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