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1932年11月6日),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因对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希格斯机制的理论预言而闻名。他与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共同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及其相关粒子——后来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基础。
获奖原因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物质的基本粒子如何获得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经过数十年的寻找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于2012年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中观测到了符合希格斯玻色子特征的新粒子,从而验证了恩格勒和希格斯的理论预测。
鉴于他们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弗朗索瓦·恩格勒与彼得·希格斯共同荣获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主要成就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劳特(Robert Brout,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另一组研究者,汤姆·基博尔、卡尔·哈庚杰和拉德·古拉尼也在同一年独立提出类似的结果。位物理学者分别发表的三篇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50周年庆祝文献里被公认为里程碑论文。
1997年,恩格勒与布绕特、希格斯因“首先表述出一种关于带质量、带电荷矢量玻色子的自洽理论,”获得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高能量与粒子物理学奖(High Energy and Particle Physics Prize)。
2004年,恩格勒与布绕特、希格斯因“开创性工作,导致对于质量生成机制的深入了解,即每当局域规范对称性被非对称性地实现于亚原子粒子世界时,质量生成的机制”荣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2010年,因“详细阐述,在四维相对论性规范场论里,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性质与矢量玻色子质量的持续守恒生成”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理论粒子物理学樱井奖。
2013年10月8日,在瑞典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