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William Alfred Fowler)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他因在核合成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福勒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恒星内部发生的核反应过程上,尤其是对宇宙中元素起源的理解做出了重大贡献。
福勒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物理,193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核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内容是关于质子与轻元素发生的核反应,这个过程对恒星内部的碳氮氧循环很重要。此后他一直到他逝世为止留在加州理工学院。他最著名的论文是1957年与玛格丽特·伯比奇、乔弗雷·伯比奇和弗雷德·霍伊尔一起写的《恒星内部的元素合成》(Synthesis of the Elements in Stars,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第29卷,第4期,547-650页)。这篇论文描写了恒星内部通过核合成的反应而形成元素的过程。福勒是在俄亥俄州利马长大的,这是一个铁路枢纽。福勒终生爱好蒸汽机车,曾搭乘最后几次通过蒸汽机车拉的火车旅游西伯利亚铁路。他60岁生日时他的同事和学生送给他一部蒸汽机车模型。
核合成研究
福勒最著名的成就是他对恒星内部元素合成过程的研究。他与弗雷德·霍伊尔、玛格丽特·伯比奇夫妇共同提出了“贝福尔—伯比奇—霍伊尔”过程(B²FH理论),这一理论详细描述了在恒星内部如何通过核反应形成从氦到铁的所有元素的过程。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宇宙中的元素起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3年,福勒因对核合成领域的重要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其“关于元素生成的核反应过程方面的理论工作”。
教育与指导
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福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并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和对年轻学者的指导影响深远。
科研合作与论文发表
福勒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与多位科学家紧密合作,推动了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
公共服务与科学普及
除了科学研究外,福勒还积极参与公共科学传播和服务,提高公众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认识,并为科学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意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