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人物 >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探讨“女性意识觉醒”的叙事艺术大师
  • 0
  • 0
  • 分享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探讨“女性意识觉醒”的叙事艺术大师

多丽丝·莱辛 2024-01-12 10:31:17 嘞嘞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英国女作家,于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的喀山加里亚(今伊朗境内),父母是英国移民。她的一生中,文学创作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且她的作品因其深度和广度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

获奖原因

在非洲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莱辛,其早期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首部小说《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于1949年出版,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莱辛的作品涵盖多种体裁,包括小说、诗歌、剧作以及散文等,其中尤以《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最为知名,该书深刻探讨了女性意识觉醒与社会政治问题,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历经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多丽丝·莱辛终于在2007年10月11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她这一荣誉,以表彰她“作为叙事艺术大师,对于处在不同文明和文化夹缝中的人类生存状态所进行的观察和描绘”。她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被普遍认为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获奖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遗憾的是,多丽丝·莱辛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六年,即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然而,她的作品及其对文学和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将继续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人物生平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 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年)、《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 [8]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2070.html
诺贝尔奖人物回顾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