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是瑞士物理学家,他与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共同因在核磁共振现象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工作不仅建立了核子感应理论,还发展了用于精确测量原子核磁矩的方法,这一发现对于物理学、化学以及医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它们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中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其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一现象如同拉小提琴时琴弓与琴弦的共振一样,因而被称为核磁共振。1946年美国科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和爱德华·珀塞尔首先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他们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磁共振研究
布洛赫与爱德华·珀塞尔合作,因在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及其相关发现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于1952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能级分裂的现象,即核磁共振,并开发出一种能够精确测量原子核磁矩的方法,这一技术对化学分析、材料科学及医学成像(如MRI)等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固体物理学理论
布洛赫发展了描述电子在晶体中原子晶格中运动的理论——布洛赫定理,该理论对于理解金属和其他固体中的电子行为至关重要。
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理论
他对铁磁体和反铁磁体的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描述它们磁性的有效模型和理论框架。
中子磁矩测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并且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期间,成功测定了中子的磁矩,这是对基础粒子性质的重要认识。
教育和学术领导
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布洛赫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并且在该校以及国际上推动了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