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mut Michel)是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共同获得者之一,他与约翰·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和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一起获得了这一奖项。他们因成功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立体结构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这项研究揭示了植物、藻类以及某些细菌中光合作用的关键步骤,对于理解生物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人物经历
1948年7月18日,米歇尔(Hartmut Michel)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堡。
1969年,入读于德国图宾根大学。
1975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硕士学位。
1977年,获得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位。
1981年—1987年,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
1986年,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
1987年起,历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室主任、所长。
198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5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科研综述
米歇尔(Hartmut Michel)在光合反应中心、需氧呼吸以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方面取得了成就;突破了膜蛋白结晶及其三维空间结构的分析,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紫色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晶体,并以3埃的高精确度确定了该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还确定了另一类紫色细菌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结构,解释了含高电位和低电位铁原子簇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亚单位的排列顺序变化对该色素蛋白复合物作用功能的影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