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 Phelps)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6年10月9日宣布了这一决定,以表彰他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政策长期影响和通货膨胀与失业预期关系方面的深入分析。费尔普斯教授因其在研究劳动力市场动态以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奖。
获奖原因
他的理论贡献加深了经济学界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该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短期权衡关系。此外,他还提出了关于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冲击下的稳定失业率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政府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物经历
埃德蒙德. 菲尔普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1955年获得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文学士学位,
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教授。菲尔普斯曾经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并于1982年获聘为麦维克(McVickar)政治经济学教授。
菲尔普斯教授于2001年创建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现供职于哥伦比亚地球研究所。
同时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协会副会长、布鲁金斯经济事务委员会资深顾问、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1年47岁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亦为美国艺术科学院及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
2000年,他荣获美国经济协会杰出会员称号。
2005年6月1日,埃德蒙·菲尔普斯被聘为北京工商大学名誉教授。
2010年担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院长。
获得荣誉
2006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菲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菲尔普斯将独享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菲尔普斯也是“欧元之父”蒙代尔(1999年)、斯蒂格里茨(2001年)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