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人物 > 理查德·施罗克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机合成化学”的科学家

理查德·施罗克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机合成化学”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 2024-01-18 10:38:27 嘞嘞

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 R. Schrock)是一位美国化学家,他因为在烯烃复分解反应方面的研究而荣获200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对不对称催化以及高效、环保地构建复杂分子结构的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经历

施罗克生于印第安纳州的伯尔尼,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上的高中。

196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获得学士学位,

197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71年到1972年,施罗克在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学习

1972年,他受雇于杜邦(DuPont)公司。

理查德·施罗克教授1971年获得哈佛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

之后一年在剑桥大学为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做博士后研究;

1972-1975年受雇于杜邦公司研发中心;

1975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

1980年升为教授,

1989年获得弗雷德里克·G·凯斯荣誉教授称号。

1989年起,他就一直是MIT的化学教授。 施罗克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育有两个孩子。

2005年, 由于在烯烃复分解反应,一种有机化学技术上的贡献,施罗克与罗伯特·格拉布、伊夫·肖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

主要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初,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是由过渡金属盐与主族烷基试剂或固体支撑底物混合形成,被称作不明结构的催化剂,如WCl6/Bu4Sn,MoO3/ SiO2,Re2O7/ Al2O3 等。由于它们成本较低且容易合成,因此在一些大规模的合成应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些催化剂所要求的反应条件通常较为苛刻,往往需要强路易斯酸等助催化剂的参与,因此不少官能团在反应中会受到破坏。

到20世纪70年代初,施罗克就开始研究新的亚甲基混合物。他试验了含有不同金属(如钽、钨和钼)的催化剂。经过近20年的研究,于1990年证实金属钼的卡宾化合物可以作为有效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研制成第一种实用的催化剂。

如图《金属钼催化剂》所示为施罗克钼催化剂中的一个,用特定的基团连到金属原子上能得到高反应活性,称为施罗克卡宾化合物。

随着这种催化剂的发现,化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烯烃的换位可以用于有机合成,可以取代大量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换位机理引起了有机化学家们的日益关注和进一步研究。金属钼的催化剂虽对氧气和潮湿敏感,但采用正确的处理,就会成为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工具。

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如果你觉得好,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本文网址 https://wangzhidaquan.com/zhishi/8201.html
诺贝尔奖人物回顾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

验证码
提交
暂无评论内容
热门游戏
换一换
热门软件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