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一开创性工作挑战了物理学界对于宇称守恒定律的传统认知,并通过吴健雄等科学家的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可以不守恒。这一突破性的发现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2年10月1日(1945年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并因此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这一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科学研究
在统计力学领域,杨振宁在相变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统计力学模型严格求解的论文。
在粒子物理学领域,除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外,他在玻色子多体问题、量子场论等方面也有所建树。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虽然他与罗伯特·米尔斯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在当时未能预见后来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的发展,但该理论为现代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研究具有决定性影响。
教育贡献
杨振宁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教育和研究发展,尤其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以及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建设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提高了中国物理学界的整体研究水平。
通过设立奖学金、资助项目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者。
社会荣誉与奖项
杨振宁获得了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众多学术荣誉。
获得了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鲍尔奖、玻戈留玻夫奖、拉斯·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等多项重量级科学奖项。
公共事业与影响力
杨振宁作为科学界的杰出代表,积极参与国际科学交流和国际合作,对提升中国及全球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个人生活故事同样引起广泛关注,如与原配妻子杜致礼的爱情故事以及晚年与翁帆的婚姻等。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